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戴博

(2007-07-18 09:32:33)
标签:

快乐阳光

戴博

北京人在纽约

旅行

游记

出行

国外

分类: 游记
 

                            

 

 

 

 

 

             戴博印象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大卫扮演者近况

 

 

                         

    “你好,我是戴博,是你们团的翻译。”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在华盛顿国际机场响起。我和同伴们对迎接的人们一一礼貌地应答着,没有谁特别留意眼前这位身着西装,蓝眼睛,黄头发,操着流利汉语的美国小伙。待欢迎仪式结束后,负责接待我代表团的主人白莉娟小姐指着戴博有点差异地说:“怎么,你们谁都没认出他吗?”我们再次把目光移到这个美国小伙身上。嗯,是有点面熟,只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白小姐乐呵呵地说:“他就是你们中国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大卫的扮演者--戴博呀。”  可不是吗,我说第一眼见了他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是他那独特嗓门的声音,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那么的熟悉。

 

    戴博告诉我们,他和我们的接待单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早就定好了协议,于今年8月参加接待我们团,并担任翻译。他对我们这个中国民族工作者代表团非常感兴趣,对我们将要考察的项目--美国对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情况也感到非常新鲜。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感到他是一个既有头脑,又很勤奋的美国青年,丝毫没有所谓的明星派头,待人随和,不乏美国人特有的幽默。

在随之而来的访问中,戴博给全团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可以说通过朝夕相处的14天,我对生活中的“大卫”--戴博,又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戴博是爱尔兰人的后裔,1962年生于美国纽约市,也是在这个全世界反差最大的城市长大,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纽约人。戴博大学里学的是美术专业,从未学过表演。但他在《北京人在纽约》的表演可以说是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认可,几乎家喻户晓。戴博曾在1989年-1991年在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工作,为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来华之前,他曾用了5年的时间潜心学习汉语。使馆工作结束回国后,由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过于倾心,他辞去了外交官这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据他自己讲受不了外交官这个职业的种种约束。从此,他一边在美国大学了讲授中国文化课,一边从事和中美文化交流有关的自由职业。最近,他正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把中国人自己搞的类似美国“芝麻街”的节目脚本翻成英文,再请纽约著名的“芝麻街”编剧帮助修改润色,以便更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适合中国各个阶层的观众,尤其是中国的小朋友。他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职业翻译,除非有中国重用的代表团和特别好的中国朋友来访,一般情况下,他不做陪团翻译。戴博很大方地告诉我们,他已定婚了,未婚妻是中国人。我突然想起来,在华盛顿最后一天拜访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时,戴博突然落在了后面和一个中国姑娘说话。因为戴博经常被国内来的代表团认出来,又是合影,又是签名。所以,这种场景对我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只是这此当我随便问道,又给人签名了。他睁大眼睛很认真地说:“NO,那是我的未婚妻。明天咱们要去新墨西哥州了,我得和她告别一下。”  看得出来,戴博还是一个很重感情而又细心的人。

 

    戴博给我,我相信也是给全团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和执着的探索精神。作为一个美国人,学好汉语不容易,达到精通,就更难了。一般译员,从对方语翻成母语较为容易,而反过来则就难了。戴博却能够熟练驾驭英汉两种语言,尤其是汉译英,他不但能够听我国不同的方言,还能够准确表述和民族专业有关的术语。为中美两国人员的沟通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一开始,美方为我团配备了两位翻译,互相轮换。到了夏威夷,虽然也是两个翻译,但由于另一个新换的翻译,水平不高,戴博只好一个人全包了。有一次,由于下一个活动已经临近,我们只好匆匆吃了点快餐就奔下一个会谈点。而戴博是素食者,午饭无法吃,空着肚子开始工作了。后来大家把这个事给忘了,只是在第三个会谈点时,他才一边翻译,一边不经意地说:“对不起,有的地方没翻好。因为,我还没吃午饭呢!”  白小姐赶紧买来素食,戴博一边吃一边翻,丝毫没有影响工作。

    如此之大的工作量,戴博仍不放弃零散时间学习。每当侯机和乘车时,他都在抓紧一分一秒学习汉语、背唐诗或看书。有整块时间,如乘飞机时,他就抓紧时间翻译“芝麻街”。为了熟记唐诗,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厚厚的一迭卡片,每张卡片,一面是唐诗,另一面是他根据自己对该诗的理解,画的中西合璧的漫画,只要有时间,他就拿出来看看,他总是看画背诗。即便是全天活动结束了,回到房间,他还在把白天翻好的“芝麻街”汉语输入电脑。

 

    作为翻译只要把双方的意思表达清楚,达到能够沟通就行了。戴博却不仅仅满足这点。他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积极地翻译,有时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对某一个问题发表评论,积极参加讨论。他不曾一次地告诉我,他也很喜欢了解印第安人的文化保护情况,他对印第安人自强不息,努力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给予深深的敬意。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戴博对我团了解问题的方式也提出置疑,如我们经常要问到一些数字;他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不必老问一些太抽象的问题,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反映到翻译工作上,而是一字不漏的把我方的提问翻过去。会后他会以幽默的方式说,“你们老是问那些数字干吗?谁会去认真看,即使看了,谁又会记住。你们应该多研究每一个接触过的人,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什么。就象总是问这棵树,有多少片叶子,多少根树枝,每一片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而我认为能把一片叶子研究好就行了。”虽然所处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对考察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但细想起来,他的话还是不无道理的。

   

    戴博经常给大家讲详细介绍美国各方面的情况,大到美国政府的架构,小到一个参观点的背景。如华盛顿新开设的“越战纪念碑”,起初只是一个建筑系美籍华人女学生的课堂作业。这个作业曾受到她的指导老师的冷落,只给了一个“B”。后来“越战纪念碑”筹委会向全国征集设计稿件。这个女学生和她的指导老师都分别投了稿。结果在1000多件来稿中,这个华裔女学生的作品脱颍而出,中选!她的设计独特之处是:纪念碑不是高出地面拔地而起,而是低于地面的一个黑色透亮三角型墙壁。

 

    戴博的黑色幽默也往往让人笑出一身冷汗来。一次我们在丹佛尔转机去亚伯克克市。我们的飞机因有机械故障正在检修。戴博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刚才广播说我们的飞机一个翅膀要掉了,他们正在找一个大皮筋把它绑上,看还能不能飞。”

    一会儿广播里传来换飞机的消息。他翻给大家说:“他们找不到那麽大的皮筋只好换飞机了。”典型的美国的黑色幽默!我问他为什么美国人发明了这种幽默。他指着那些等飞机的人说:“你看他们,心情已经很糟糕了,开一个玩笑,可以缓解这种焦急的心态。”

   

    我们的访问就要结束了,除了主办单位的精心安排,和我们所得到的累累硕果外,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好学、有个性的爱尔兰裔小伙了。他曾不只一次地告诉我,许多大公司高薪聘请他。但他就是不愿意去,因为他喜欢文化,尤其是喜欢中国文化。

   

    这就是戴博---一个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勤奋努力工作的美国“纽约人”。

 

                                             一九九七年十月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来的都是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