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 翻译
(2017-06-20 19:44:02)
标签:
道德教育育儿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戴盈之,宋国大臣。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4分)
3.有若与孟子的话都体现了儒家的的政治主张。(1分)
4.关于赋税,有若与孟子的主张有不同之处,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3.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4.有若认为百姓“足”与“不足”同哀公的利害关系密切,主张应减轻百姓赋税;而孟子主张对于不合道义的赋税,应立即停止征收,不必等待来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适:到......地方去。
仆:驾车。
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 “富民”和“教民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