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篇章翻译
篇章翻译的研究目的:把词、句、段落放在语篇的大环境中来考虑,把握通篇的信息,根据语境的范围,来解决语篇对等和得体的问题。
语段:亦称句群,是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它是由两个以上句子构成的语义整体。在翻译语段时,要注意:逻辑的关联性、意义的向心性、词语的匹配性、语段重组(超前、滞后、合并、分拆等)等。
1.
语篇衔接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英语句子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指代(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义衔接(lexical
cohesion)。
l
指代关系:通过代词来衔接句子,使其意义贯通。
Ø
It had been damaged; when he lifted it , he heard something
clink feebly inside. He set it back on the ground.
那东西摔坏了。他拿起来,听见里面叮当直响,就又放回地上。(原文中的三个 it
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其中一个转换为名词“那东西”,其余两个未译出。中文用代词的频率比英文低。一般在英译汉时,英文代词可以不译出,或转换成名词。)
Ø
柯灵,生于1909年,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1926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妇人》。1930年任《儿童时代》编辑。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并积极投入电影、话剧运动。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总编辑。
现任上海电影局顾问。Ke Ling was born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in 1909. He
is a modern Chinese writer. His first writing, a narrative poem,
The Woman Weaver appeared in 1926. He was one of the editors of
Children Times from 1930 onwards. Before 1949 he was all along
engaged in editorial work in newspaper offices and took an active
part in activities of film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After
liberation he filled the post of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Wenhuibao for a period. He is at present adviser of Shanghai Film
Bureau.(汉语原文里第一句点出“柯灵”后,以后每句话中的主语都省略了,按汉语习惯这样行文较紧凑简练,也不会引起误解。但是,按英文表达习惯必须补上主语,根据原文的指代关系,补上人称代词
he
是最佳选择,使英文语篇上下文指代明确,行文流畅。)
l
替代和省略:替代是用一个语言项目去替换另一个语言项目。省略是因前面已经提过,没有必要再出现而省去句中的词或短语。
Ø
My axe is too blunt. I must get a sharper one.
我的斧子太钝了。我要一把更锋利的(斧子)。(原文第二句one替代第一句的axe,翻译时one可以不译,也可以重复
axe
的意思。)
l
连接:连接词的使用。
Ø
Even if you go there, there won’t be any result.
去了也白去。(连词省略。)
l
词汇衔接: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在一文中重现与原文一致的词汇衔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寻找一组巧妙的词汇衔接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衔接。
Ø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才干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同样用重复把语义联系起来。)
2.
语篇连贯
接受者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对语篇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交际情景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原文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知识来重构原作者的意图,形成新的连贯。连贯的语篇一定是衔接良好的,而表面衔接良好的语篇却未必是连贯的。
实现连贯的手段,一般有以下三种:
l
运用语境:这种手段主要用于语篇上找不到明显的衔接标记,但从意义上来讲是连贯统一的。接受者可以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推理来实现语篇的连贯性。
Ø
A: Could you give me a lift home? B:
Sorry, I’m visiting my sister. A
:能让我搭你的车回家吗?
B:
不好意思,我要去看我姐姐。( A
的提问和 B
的回答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和词汇联系,但 A
和 B
都知道 B
的姐姐的住处与 A
家的方向相反,因此,对话有连贯性。译文读者一般不难判断其间的语义联系。)
l
运用非语言知识:
Ø
A: Shall we go for a walk? B: Could I
take a rain check on that? A:
我们去散步好吗? B:
改天可以吗?(英文原文中的“雨票”(rain check),源自美国棒球比赛因雨天改期,可看另一场比赛的票根。语篇中蕴含意思的理解,不能只靠语言知识,应该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行。而翻译时,很难照字面直译,应该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把真正意思翻译出来。)
l
运用想象:有些语篇表面上看缺乏连贯,无任何衔接纽带,似乎作者思想杂乱无章,不合逻辑,但实际上是经作者精心挑选,潜心琢磨创作出来的。因此,语篇连贯性有时要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去理解、体会。
Ø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地铁车站》这首诗从语言的衔接角度来看,这两行诗的衔接关系是松散的,不连贯的。但作者为了唤起读者去联想、去感受这一张张美丽的脸庞的美感,刻意用一片片花瓣的美丽形式来暗示、来描绘。这种诗篇行与行之间的语义连贯主要是依赖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最有效地达到连贯目的,译者得缩小两种语言各方面的差距。译者干涉的范围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l
译者对其目标读者的期望和所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多少的判断能力
l
译者是要忠实于原文,还是要忠实于读者
译者要呈现给读者的信息与读者原有的知识总会有差距,这时译者应该怎么办?
l
对文本进行补充说明(expand a
text):对于译者认为的读者不熟悉或根本不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译者应该给译文加注或者直接在译文中阐明。
l
省略(delete
information):
对于译者认为读者已经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则可省略,不必再加以注释。
五.
语法与翻译
语法是描写一种语言的结构,说明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它研究句子的结构功能和意义。语法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研究词素、词素的不同形式及其在构词时的组合方式。
句法:研究单词如何组成句子的方法及支配句子结构的规则。
在翻译中语法结构的选择是强制性的,而词汇的选择则是可以灵活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语法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困难的,而词汇的变化则既容易又快。
由于原语和目的语语法结构不同,常使信息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发生变化。如果目的语缺乏原语的语法范畴,那么原语的信息就可能被忽视。如英语名词复数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在译成汉语时,就常被忽视。
1.
数、格与翻译
l
数与翻译:英语的数是属于语法范畴,汉语的数则属于词汇范畴。翻译时可以省略数的信息,或者用词汇手段表达关于数的信息。
Ø
有些名词在英语中单复数形式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英译汉时必须用词汇手段把复数的意思表达清楚。如:fruits
各种水果 fishes
各种鱼 peoples
各国人民
Ø
这数据中有许多都是决定性的。Much of this data is
conclusive. Many of these data are conclusive.(两种均可)。
l
格与翻译:汉译英时,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格。
2.
时态与翻译
英译汉时主要采用加进表示时间的词来表达英语中的时态概念。比如“过”“了”“曾经”“现在”“一直”等等。
六.
修辞与翻译
对于英语句子中复杂的修饰关系如果理解错误必然造成错译;这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与被修饰语的关系上。理解句子修饰语修饰的具体是哪一部分至关重要,这种理解不仅仅是根据语法结构而来,也根据隐含的意思而来。
如:
She read
the letter again and again, now fully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ssage his unusual request and a real
condescension.(A)她一次又一次读他的信,现在已经充分意识到信的内容的意义,意识到他那不同寻常的请求,以及明确无误的屈尊。(B)她一次次读信,现在对信的主旨,他那不寻常的请求以及确实放下了架子的谦卑口气所具有的含义已经充分理解了。
关键在于对句子最后部分的理解,request
和condescension
是和significance平行还是和message
平行?(A)认为是前者(B)认为是后者。联系第一部分考虑,最后两部分并不需要一次次读信才能理解,除非是要体会其言外之意。所以(B)的理解是正确的,不把这两部分包括进去共同修辞significance就是“概括不全”。
对于辞格的处理,基本上可以采取直译,意译、转换或直译加注释等方法。但真正要表达好,则要花很大功夫。
l
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美,但需要对应的源语和译入语表达的意思相同。
Ø
Jane’s uncle is an old fox, up to all kinds of
evils.
珍妮的叔叔是个老狐狸,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英语原文用了暗喻,译者直译成汉语。因为,“老狐狸”这个暗语的隐含意义,在汉语也是众所周知的。)
l
意译:在无法直译并保留原文辞格时,可用意译。
Ø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猫儿不在,鼠儿作怪。(英语原文是谚语,无法直译成汉语,只能用意译,但译文再现原文的脚韵,这在翻译时要下很大功夫。)
l
转换:将原文中的辞格在译文中转换成另一种辞格。
Ø
大家心里都乐得开了花,像办
喜事
那样忙忙碌碌地做着准备工作。 Everyone was as pleased as though a festival was
approaching, and set about getting ready for it.
(汉语原文仍然是用了明喻,译者在英译时保留了辞格的形式,但将比喻的对象转换为“节日” (festival)
,采用转换法,也是辞格翻译的一种重要方法。)
Ø
He made money fly.
他挥金如土。
l
注释法:
Ø
We have enrolled every local Cicero.
我们把各地西塞罗式的雄辩家都招来了。(原文用借代手法,以西塞罗替代雄辩家,译文用直译加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又使意思明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