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推升3000新高点

(2008-09-28 13:54:57)
标签:

财经

投资人

衍生性

避险基金

雷曼

美国

股票

分类: 投资

亲爱的朋友,

 

整年的股市灾难,让我们习惯负面思维,可是,事实真是如此?新的高点,应该隐身在灾难之后,可能出乎大家的想象。上证指数初期冲击2600,回测1900、2次,再冲刺3000、3500,甚至更高的点数。

 

大机构、股民是点数的创造者,我们看到,此次的出量,是从两市不到350亿,然后冲击到超过1600亿,等于瞬间两天翻了3到5倍成交量,股市动能超出大家想象。

 

很多所谓巨量资金,隐身在汇金等大机构背后,伺机而动。

 

大涨大跌,都可以创造期待。一旦融资融券推出,一个新的创富机制就要拉开帷幕。

 

我为文分析了这场金融灾难的来龙去脉--是场金融迷幻之旅,也揭示快速反弹,在年终有机会降临。

 

当人在不明所以、人生困顿、甚至遭遇生死抉择时,有些人会考虑用酒精、迷幻药等方式,来逃避。

 

当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在面临不明所以得风险时,也突发奇想,用“结构性商品”、“衍生性商品”来逃避风险。

 

最致命的是,在2007年,房价走到高峰时,这些挂钩房贷的衍生性商品,让美国5大投资银行,赚饱了裤袋。所有高管,领了天文数字的红利。

 

前10年,投资银行极乐(high)上了天堂,2008年则必须付出代价,进入勒戒所,重新做人。

 

从前两大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申请为商业控股银行被批准,就正式代表,投资银行玩完了自己的身家不算,还断送了整个投资银行上百年的风华时代。美国前5大投行,破产的破产,改制的改制,并购的并购。

 

我的一位中国政府官员朋友说得好,“投资银行的年代结束,商业银行的年代重新降临。”光看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溢价70%收购美林(Merrill Lynch)及日本三菱日联银行(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Inc.)84亿美金收购摩根士丹利20%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就象征着商业银行的王座地位不坠。

 

而投资银行的财富“蹦极术”,出乎意料地失算,雷曼158年的基业垮台,高盛则可能接受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50亿美元投资“接济”。

 

投资人虽然不吃迷幻药,但也必须了解这场金融大地震的成因,以防再被骗。

 

投行、证券公司发行衍生性商品CDO(抵押债务权益,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S(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redit default swap)是造成这场财富闹剧的主因。

 

银行把房贷的责任转嫁到房地美、房利美等担保公司,投行则将这些担保责任发行CDO衍生结构性商品,根据评级公司的评级,把较低风险的CDO透过银行产品卖给投资人,高风险的CDO则卖给避险基金和其他投资银行。

 

这些抵押债务权利,由于不在公开市场频繁交易,有公开的价格,靠的只是评级公司的评级,一旦房贷信用出现危机,这些CDO一天可以跌掉100%。

 

为了抵消这些风险问题,投行的财务天才,就试图把风险转嫁,为CDO投保,发行CDS让保险公司也来分担风险,甚至不同投行也会买进其他投行发行的CDS。

 

CDS合约是美国一种相当普遍的金融衍生工具。1995年由JP Morgan(2000年与大通银行、富林明集团完成合并成立今天的摩根大通)首创,2007年中市值达45万亿美元,AIG财务危机时据说达62万亿美元。

 

这雪球愈滚愈大。“次级按揭的规模只有1.3万亿美元,而CDS的市场却是次级按揭市场的48倍大,相当于美国GDP的4倍!”Peter S. Cohan & Associates.财务管理公司的总裁彼得·科汉表示。

 

CDS市场在7年中增长100倍,对股票市场产生了根本的影响。只要发生房贷信用违约,要赔偿支付的CDS的保费就会剧增,雷曼就是被拖垮在要赔付的保费过高。

 

因此,日本著名经济学家、Business Breakthrough Inc.总裁大前研一表示, 美国财长 Paulson计划以7000亿美金,向金融机构购入这些减值的资产真是个笑话(joke),因为此举完全不足以安抚市场信心。他建议,这样的救市基金至少要有5万亿美金。

 

一连串的相互连带保证,把所有的证券发行单位、保险集团,都拖下水。

 

最无辜的是小投资人。一位在台湾得到脑瘤的投资人,在理财专员每天2、3次电话的甜言蜜语下,买了雷曼兄弟发行的联动债,170万人民币的医药费,化为乌有。“不是说是债券,怎会这样?”她至今无法平复,只能祈祷不会短期病发。

 

 香港的雷曼兄弟联动债投资人,则集结在承销银行汇丰银行的总行,进行哀戚的抗议。

 

 由于法制界对这些金融商品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在美国也缺乏对这些投行求偿的具体法令,所有投资人只能被这些华尔街“财务天才”玩弄于股掌,求助无门。

 

 更可恶的是,一些在欧美只卖给机构、避险基金的CDO相关高风险商品,在香港、台湾地区,却卖个不明瞭风险的散户投资人,造成小投资人的恐怖损失。

 

 自私贪婪到极致、不愿负担责任、财务杠杆超过15倍的金融商品设计,最终反噬到投行自身。投行的华丽绚烂身段,最终成为被讥讽抗议的目标。

 

对于投资人最好的借镜,则是一句老话,“永远不买自己不懂的投资商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