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元稹、李后主等(传记小说) |

她是个爱唱《采桑子》的明艳女子。公元779年冬,元稹于蒲州城外的普救寺邂逅了一袭白衣白裳的她,从此便沉醉于她每一个婉转透亮的眼神里,无法自拔。
她的美,无可言述,唯有《诗经•卫风•硕人》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样的诗句才能描述一二,然而于他而言,却仍是不得要领。
他和她住的院子,只隔了一道低矮的篱笆。他每晚都借着赏月的机会,将那隔院深居简出、白衣白裳的女子望了又望,盼了又盼。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的暗慕,始终未能换来她的青睐,那些偷偷思念的日子里,唯有袅袅的琴音,伴着《采桑子》哀怨的曲调,透过篱笆,袭上心头,陪他度过一个一个孤寂的夜晚。
莺莺。她叫莺莺,他望着篱笆墙那边空空寂寂的院落,嘴角挂着浅浅淡淡的微笑。是的,他从那个穿着红衣红裙的婢女口里打听到她家小姐的闺名,从此,莺莺两个字便成了他案头的座右铭,想起她时,便会枕着这两个字,在素淡的诗笺上写下一首又一首美艳的诗章。
风卷珠帘,到底,要觅怎样一支抒情的笔,才能与她共同谱写《诗经》里“生死契阔,与子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那时的他还不知道,她轻舞袖底捎来的,那场姹紫嫣红的风景,在经过他西厢的廊下时,也早已成就了某些未曾命名的暗疾,而那场暗疾,一直到她老去,都未能痊愈。
那年年底,河中府主帅浑瑊突然暴逝,造成军中无首的局面,蒲州城随即发生严重的兵乱。暴乱的兵匪首领,不知道从哪打听到的消息,说是有一个孀居的崔姓夫人,领着一双儿女,寄居在城外的普救寺中,不仅随身携带的家财有万贯之多,更兼有个生得倾得倾城之貌的娇娇女,于是,杀人杀红了眼的兵匪,一声令下,便领着叛兵,雄纠纠、气昂昂地,把那荒郊野外的寺庙重重包围,围了个水泄不通,要崔夫人交出家财,并要将那千娇百媚的小姐抢回去当压寨夫人。
崔姓夫人本是名门之后,丈夫生前更是朝廷重臣,若在从前,她何曾见过这等架势,只一个来回,便吓得惊慌失措,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思来想去,情知无力退兵,只好去求曾经受过亡夫恩惠的主持召集寺众,在所有僧侣和被困的香客面前许下重诺,若有人能解救她们母女于水深火热之中,必将以女许配之。
天下事,祸福互倚,就在众人惶恐不安,商量要怎样退兵之际,朝廷已经获悉蒲州兵乱的消息,并已重新派人代替浑瑊,接任河中府主帅之职。为救佳人,他冒着生命危险,愣是从叛兵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寺门,快马加鞭,赶至河中府大本营求救,却没曾想到,朝廷新任命的主帅居然是自己少时在长安所结识的杜确。接下来的经过就很简单了,杜确得知友人被困普救寺后,立即发兵赶赴城郊,将那些叛兵一股脑地捆绑起来,该杀的杀,该逐的逐,很快就替崔氏母女解了燃眉之急。
崔氏母女获救了,为感激他活命之恩,崔夫人郑氏在庙中大摆宴席,他也得以和梦中相思了千回百回的莺莺女近距离接触。闲聊中,他才知道郑氏是自己的从姨母,而莺莺自然也就是他的表妹了!表妹?他柔情似水地望着娇羞满面的她,浅浅淡淡地笑着。崔夫人危乱中许下的承诺他还记忆犹新,既然莺莺是他的表妹,那么亲上加亲,岂不是更加妙不可言?
可是,短暂的相见过后,她的不苟言笑和眉宇间惯常的冷漠,却又迅速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难道她不喜欢自己?郑氏姨母也不再提起当日的承诺,莫非,是嫌自己家贫如洗,配不上出自豪门望族的她吗?他摇摇头,或许,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一厢情愿,一个小小的西河县衙录事,一没钱,二没势,三没人望,凭什么高攀崔氏门上的千金小姐?郑氏姨母当日所说,不过是权宜之计,要认真做起来,便是他痴心妄想了!
春天到了,但他还是无法将她忘记。那是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煎熬,和当初对管儿的感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或许这次他是真的爱了,为她,他丢下了公务,在普救寺流连忘返,数月未归,可为什么,他心爱的人,却连一个淡淡的微笑,都不肯回报于他?
(节选自吴俣阳《曾经沧海难为水》修订版 第3本《挚爱 莺莺》第2折《压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