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德位
国庆长假,掩门避嚣,看了当年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的纪录片。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这些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师们,学校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并且,清华国学院由此开始,建立了中国学术独立的传统。
其中陈寅恪更是被称为“教授之教授”。他在国外游学不要学分,不要学位,特立独行,在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梁启超力荐为其教授,但遭到当时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他一无学位,二无论著,怎能胜任?梁启超感叹地说:“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的评价充分说明其学识的渊博和语言功底的扎实,后来校长终于被说服。陈寅恪为人治学当倡导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故其见解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都曾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但有着显赫学术背景的陈寅恪一生却显得那么寂寥,后来由于用眼过度导致双眼失明,但他却总是睁大眼睛,目光如炬。在抗战如此严酷的境遇里也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在中山大学陈寅恪故居前,有一条白色的水泥小路。这是陈寅恪到岭南后,当时的中共中南局最高首长陶铸亲自嘱咐为他修建的,以方便陈寅恪在工作之余休息散步。这条路,就是今天中山大学里著名的“陈寅恪小道”。这里常常他夫人唐筼的身影,他们互相欣赏,相濡以沫,完成了很多传世之作,可谓一段旷世奇缘!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这眼泪,或许浓缩了他一生颠沛流离、自由为学、踽踽前行的人生轨迹;也许还包含了对当时特定时局的控诉,还有对未来的一丝丝期许。但这一切,都只是或许!
所有的这一切,都留赠后来人去评说,但我们又怎能知道先生心底深处的“悲”与“乐”呢?■
附后:查看 博主更多文章 或给博主留言, 喜欢我博客的朋友可以加我QQ:670821459(注明博客),也可以加入“老龚有话”QQ群:176386609(注明博客)进行交流讨论,热忱欢迎大家光临!策划约稿、宣传推广、广告合作、专栏合作、情感倾诉等请联系,邮箱:670821459@qq.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