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浓缩了一个城市的近代史
潍城66岁退休老人项承吉先生,用将近4年时间,将他家曾经居住过的潍城水巷子内的“于家过道”全貌,用砖雕形式,制作成20:1的微缩景观,长3.9米,宽0.98米,高0.35米,共7排,41间房屋。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到他的工作室观看,人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一种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的突出体现,也是潍坊这座制造业大市,手工业名城折射出的城市精神。观众夸奖项承吉的手艺是“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微型古建筑设计师、建造师、微雕专家,古宅大型建筑微缩景观第一人!”不少业内专家夸奖先生“浓浓的家乡情结”,其艺术作品堪称为“叹为观止!”
项承吉先生制作的微型砖雕艺术品----于家过道

潍坊书画家们参观砖雕艺术品后与作者合影
我市主流媒体《潍坊晚报》以大篇幅对此壮举进行了报道;潍坊广播电视台“直播潍坊”栏目不仅报道了项承吉先生制作砖雕艺术的过程,还到今天的水巷子,对水巷子原民居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为了让大家对水巷子的建筑及人文历史有更多的了解,笔者将谭先民老师的文章《南门里水巷子》一文做了摘录,供大家参考。
南门里水巷子简介
潍城水巷子是城里南门里路西一条小巷,长174米,宽4米。因雨水在这里分流而得名。东关、南关也有叫“水巷子”的。这巷里都是民宅,没有店铺。青砖黛瓦,院落连环,皆为深宅大院,是北方典型的明清时代的传统建筑。巷内名人荟萃,有朝廷重臣,有商贾巨富,有对我国工业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栋梁之才,有潍坊画派的创始人及多位著名画家,有多位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干部与老师……先从路南、自东向西的人家依次说起:
*王固本家,曾在家设塾授徒。其孙王德培,我市著名画家。
*谭筱斋家,致新商店经理,曾任潍坊市工商联副主任和潍坊市政协副主席。长子学敏、次子时敏,三子怀敏,皆博学多才,早年从事革命工作。
*潘修龄家,仝和绸布店五位股东之一,后又兼任经理。
*杜乔年家,名寿宸,潍县社会名流、同盟会员杜佐宸的堂弟,早年从东关下河街迁来,商人。长子杜殿英,字再山,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24
年回国后历任胶济铁路工程司司长,北宁铁路皇姑屯厂厂长及唐山材料厂厂长。曾任张学良的德文秘书、同济大学任教务长、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业处长。1949
年起,先后任台湾机械公司董事长,台船公司董事长。杜乔年的次子杜杰英及三个女儿杜惠文、杜惠若、杜惠珍都是大学毕业,分别在四川、沈阳、南京、北京工作。杜殿英的两个女儿杜淑贞、杜淑娥大学毕后,分赴美国、上海工作。杜乔年全家去四川后,住房曾由杜殿英的内弟李家兄弟居住。
*孙泰安家,由农村迁来,后又迁往他处。
*陈庭壁家,早年经商,信奉基督教,中华基督教会长老。
*谭庆荣、谭德荣、谭绍荣家。谭庆荣,字善甫,毕业于山东省政法专门学校,曾留校工作。谭德荣,字裕九,谭先民先生父亲,会春堂药铺的东家。谭绍荣,字介人,曾开过杂货铺。后来我家迁居海道司巷,原住房由谭愈铭家迁人,他是名中医原市立二院院长谭剑业的祖父,后他家又迁居南寺西巷,转交李姓。
*于淇与三弟于湘、四弟于漳家,他家早年在外地经商,于淇的儿子于延庆,是潍坊三中原校长兼书记于继生的父亲。
*陈雨苍家,陈氏小学教师,他家曾开秘宝楼首饰店,后来边家也在此居住(拳师边凤池老师)。
*杨仲基家,经商为业,儿子杨庆怡爱好武术,曾到南京国术馆深造,是潍坊市知名的武术界人士。
以上是水巷子路南住户的情况。再说路北,东头先有一段街墙,是南门里路西潍县巨富丁六宅的南院墙。往西的住户依次是:
*刘家大门,清未潍县著名画家刘嘉颖的住宅,刘嘉颖,字石芙,一字实甫,擅花卉山水及人物画,所作花卉册,由状元曹鸿勋逐幅题诗,诗人郭果园题签,署《海滨二妙》,学者张昭潜作《海滨二妙图序》。跋诗者数十人,乃潍县画坛佳话,《海滨二妙》是当时潍县书画最佳作品。家里厅堂房舍都很讲究,家有木轮轿车,养着骡子,有姓杨的车夫赶车。解放前,刘本就在外地参加了革命工作,后定居济南。
*高崖子门,住户变动较大,小学教师刘绪宽,字子余,和他儿子刘凯在此住过。刘凯懂医术,擅针炙,常为人治病;任民盟潍坊画院院长,擅画花鸟,尤擅画鱼。该院后由丁家当铺掌柜李奇烈购得。
*孙家小门,其实街门并不是很小,因其西邻是孙家大门,故称为孙家小门,记得这是孙堃的家。
*孙家大门,清朝翰林孙凤翔家。孙凤祥(1823-1887),字文起,1862年中进士,官至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漕运总督。民国时期在此居住的,按排行有孙十、孙十一等。
*陈润之家,经营古玩,卖彩色丝线。端午节,女孩子“缠粽子”用的彩色丝线,多是从陈家买的。
*陈麦农家,曾任中小学教师,潍坊商校副校长陈兆坊的祖父。
*孙德廷家,他名凝宗,字德廷,与徐培基在上海美专毕业,山水画家,在潍县曾任东南镇文昌阁小学负责人,山东省潍县乡村简易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同志画社社员。后去青岛任中学美术教师。
此外,水巷子中段偏西建有节烈牌坊一座,清乾隆四年为丁某妻谭氏建立。民国十八年拆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