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冬日暖阳(附创作谈)

(2011-09-17 08:40:16)
标签:

田洪波

小小说

知青

北方文学

文化

分类: 小说作品

冬日暖阳

文/田洪波

http://www.56foto.com/upfile/1795/2009417334517950.jpg

大烟泡刮得邪呼。成片的雪花打着旋儿,在凄厉似狼嚎的声音里,肆无忌惮地漫天飞舞,让人睁不开眼睛。

赵德明他们六人趔趄着往西北方向的上海知青宿舍走,一边走一边发誓要把那帮小兔崽子虱子一样掐死。他们觉得自己能做到,身上都带了三节鞭及棍棒类的家巴什儿,相信就上海知青那细胳膊细腿,根本不经一试。

他们是北京知青,在这恶劣的天气里没法干活,只好回宿舍歇着,可他们中的丫头凌青拖在后面,回来时哭诉说半路上让上海知青调戏了。问她是谁,凌青摇头说没看清,但看没看清没关系,肯定跑不了上海知青那帮崽子,这一点大家都有把握。赵德明认为这是公然挑衅,是生生打他们耳光,这口恶气不出,日后还怎么混?

留下几个人照应凌青,赵德明带上几个身强力壮的,奔上海知青宿舍去了。

在一处两间房的老乡院落前,他们停下脚步。门没闩。赵德明瞪着圆眼,拎着根一米见方的木方进屋了,可让他想不到的是,八九个上海知青,冻得琵缩在土炕一角,只是无精打采睃了他一眼。没人感冒他们的气势汹汹,似乎他们兴师动众找上门来是找错了地方。

大家面面相觑,赵德明站在地中央傻了片刻,用手去摸炕。炕冰冷冰冷的。赵德明眉头紧锁,半天猛拍了下炕席,震起一股灰尘:“妈的,你们都是死人啊?不怕这炕睡出毛病来?”没人接赵德明的话,似乎都冻得没了力气,只是下意识裹紧身上的单衣,让自己躺得舒服点儿,把赵德明气恨得又跺了下脚。

“赵哥,怎么办?”有人小心翼翼瞅赵德明。

“一群废物!”赵德明咬牙切齿冒出一句话。然后,他四处撒目了一圈:“先给他们把屋弄热再说!”说着冲大伙挥了下手。大家分头找来木材、松明和煤块,忙活开了。

赵德明在院子里劈材,巨大的声响终于把一个人牵出来了,不用看,赵德明就知道他是肖进。肖进嚅动着嘴想说什么,已经明白的赵德明却没好气地吼了一嗓子:“离远点儿,小心劈着你!”

厨房里的炉火点起来了,烟囱很快冒出了浓烟,屋子里似乎一下子有了人气儿,让人感觉温暖起来。赵德明又去粮缸里翻粮食,翻出一点黄米面。他将黄米面倒进盆里,泡上水,慢慢揉捏起来。不久,炉火真正烧起来后,他往大锅里倒满了水。水的蒸气很快就弥漫开来。又陆续有两三个人上来帮忙,找来几个盆,倒上热水,端到屋里让大家泡脚。这边,赵德明甩开膀子,沿着锅沿儿开始贴黄米面饼,啪!啪!一扔一个脆响。

上海知青都木桩一样,慢慢感受着从脚底传上的温暖,从内心涌出的感激,却还是没人说出那个谢字。倒是肖进沉不住气了,他在赵德明身后转了几个来回,终于把手搭在赵德明肩上:“兄弟,我……”

赵德明扭头,发现泪水已经溢出肖进的眼,呲牙一乐:“瞧你那熊样吧!屋去,等吃饭!”赵德明随后又做了一锅土豆炖白菜,大家看着上海知青表情复杂地吃饭,什么也没说,又劈出够烧几天的木材,才往回走。

刚走到院门口,肖进就追上来了,拉着赵德明的手不放。赵德明看着他:“这一大帮人呢,得有人出来撑片天啊!你瞅瞅这过的叫啥日子?别舍不得花钱买衣裳,不穿暖和点,就你们那身子骨……”把肖进说得眼泪又下来了:“德明兄弟,我……我其实就拉了一下凌青的手,没把她怎么样……”

赵德明愣怔一下,暧昧的目光瞅瞅肖进。肖进的目光很坚定。赵德明点头:“告诉你,幸亏你没动真格的,否则真饶不了你!北京妞不是那么好惹的,就是惹,你们也得吃饱了穿暖了再惹!看我们北京妞让不让你们惹!看我们哥几个答不答应让你们惹!”说完,重重拍下肖进的肩。

回到自家热气腾腾的宿舍,凌青担忧地问他们结果,几个人高深莫测,谁也不说,把凌青气恨得不行。

“谁有空,就多去他们那儿看看。日子都撑不起,还支援边疆建设呢,嘁!”临睡前赵德明又嘱咐几个人。

第二天早起,有人在窗台上发现一个纸包,打开,居然不多不少,正好十二块大白兔奶糖。

赵德明吃得口水都流下来了,凌青不明就理,气恨得用拳头砸赵德明,赵德明只嘿嘿乐,就是不说话。

 

附:创作谈

敬仰一个群体

 

我敬仰一个群体,在那个如火如荼时代,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中国感天动地的一段历史。他们的名字叫知青。我常常在精神的向度里,与他们一起喜怒哀乐。

我喜欢写带有地域性的作品,我认为那意味着一位作家的成熟。几年来,抗联故事,煤矿生活,狩猎传说,二人转,但凡黑土地上发生故事的领域,都曾涉猎,最后找到知青这块沃土“支点”。我从他们的故事中提炼人性的光辉,同时,也照耀自己前行。

我力争熟悉发生在那片黑土地上的深邃纷繁,尝试进入知青们的内心世界。于是有了《给我打只山鹰吧》,有了《小上海1972》,有了《雨打窗棂》,有了《血麦》。它们都获得了好评,也给我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我没有在那样的岁月中历练过,但这不妨碍我手中的笔。我的哥哥和姐姐都是知青,他们让我找到了迅速接近他们那段历史的捷径。但最初的写作是懵懂的,或者说,我没打算把他们深藏着的那份坚硬的疼痛过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我闯入一个知青网站,看到有人将我的上述作品定义为知青小小说,转帖了两篇作品和相关评论。于是,继续书写知青故事的想法又澎湃了我。

也许是巧合,但我更相信是冥冥中的一种缘份,促使我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拿起了笔,继续向一个群体行注目礼。同时,一封文联转交给我的安徽读者来信,让我激情难抑,增强了信心。他说无意中看到我写的几篇知青题材小小说,很受感动,以一名老知青的身份由衷向我表示感谢。网络时代于一个作者,能有一封信加以肯定,是多么难得啊!

杨晓敏总编曾说过:“为了把小小说的形态或内涵写‘大’,不少有经验的作者选择了诸多“系列性的串缀写法”,以一个地域或一个人物的反复出现,强化阅读效果,弥补小小说篇幅的局限。”如此,我也找到了此次写作的方向。

当然,在探索的路上,已经有一大批知青写作成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似一座座丰碑难以逾越。但对于创作来说,故事没有新老之分,重要的是能从故事中提炼什么。并且我运用的是小小说笔法,这让我有信心,竖起属于自己的一面旗帜。

于是,我又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我常常被他们的坚忍和强韧所震撼,为他们生存的智慧,为他们魂牵梦萦的乡情、亲情,为他们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战友情谊,为他们震聋发馈的社会良知,所感染,所激励。他们让我感受到一丝温暖,感受到一份力量,感受到大地与人性的一种坚实。因此,笔下的文字拥挤着,似乎要跳出来一样,很快排列成一片站立的风景。《冬日离别》、《我的遥远的杭州》、《回家》、《亲亲土豆》、《口琴声声》、《功臣》、《冬日暖阳》。令我汗颜的是,最终,我的笔显得笨拙,无法使作品做到尽善尽美。

但我想,任何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缺憾,正如维纳斯以她手臂的缺失才换来永远的不朽。我感谢前行的道路上,有杨晓敏、寇云峰、冯辉、袁炳发、何光占等诸多老师对我知青题材作品的鼓励和鞭策。同时,我也希望,知青小小说能使我在小小说的历史长廊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小说:心墙
后一篇:小小说:忐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