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

2022-05-22 21:44:38
标签: 认知

认知天性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方法的书,干货挺多,很多人阅读体验并不好,觉得专业解说太枯燥,晦涩难懂。但细读后,会明白,学习了几十年,为什么有些人学习效率痛苦低下,而有些人却拥有非凡的学习力?归根究底,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心智模式的差距,里面有很多颠覆性的认知对个人启发主要有以下三点

 间隔学习,效果更好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习都是以“集中学习”“反复阅读”为主要方式的,比如一段时间集中攻克学业的某部分,翻来覆去看重点内容、不断背诵,老师和家长教我们的都是要“专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等等,而事实上,反复阅读只会浪费时间,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并且让我们产生“已经掌握了内容”的错觉。而集中学习只会增强短期记忆,类似考前突击,应付考试也许可以,但难以让自己长期真正掌握知识及灵活运用。

 检索的最好方式就是测验。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测验一次,以让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深刻。所以我们要正视并珍惜考试,同时经常自我测验。边读书边问自己一些问题,读完合上书本进行回想,过一段时间再做一些练习,学完一个段落就要反思并复盘等等。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经常设置一些小测验,课堂上多提问,让学生学会做小结等等。

 在完成一节课或一次阅读后,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

 “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哪些是相关的例子?如何把这些内容和我的已知联系起来?在练习过新知识或新技能后,哪些是我做的好的?哪些还可以更好?要想进一步精通,我需要做些什么?下次我用什么方法获得更好结果?”

 而间隔学习,意味着长期学习,在记忆即将消失的时刻再次检索,会让记忆更加牢固。间隔学习可以多样化,增强趣味性,也可以多任务并行,学习成果会更明显。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会在尝试中犯错。

这在我目前的学习中有所体现比如当我同时参加好几个学习营的培训学习时,虽然很忙,但是在不同学习营之间更换频道,脑袋得到了休息,同时,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学习营,突然在某一点上就会共通。而过一两个月我会再次去复训,曾经的知识点再次巩固,间隔检索得以体现。

 二、快乐学习学习轻松

我们总认为快乐学习=轻松学习,其实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就像本书开头说到的: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就消失了。

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学得好,什么学得不好。如果学得又慢又难,毫无进展,天性懒惰的我们一遇到需要花费大力气的困难,便转而求向看起来更有成效的方法,比如集中练习”,而真正让我们学习更深刻的,恰恰是那些困难这也说明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有了兴趣才会专注投入。书中有一个”合意困难“的概念,即学习过程中能带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比如在训练中设置障碍,比如在考试中增设难题,比如在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正是他们,让我们不断突破不断提高,让你在不期而遇的场合发挥学习的用武之地。 

重要的学问必定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功的人那么少,真正有学问的人那么少。学习,要给自己设置难题。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比如,你知道的历史故事越多、越详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刻。另外,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故事,比如把某个故事与你知道的人类野心和造化弄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你就能把这个历史故事记得更牢固。同样地,如果要学习一个抽象概念,比如角却是原理,那么把它和你已知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学习起来就会更容易一些。比如,联想到花样滑冰运动员把胳膊收拢在胸前,旋转起来会更快,这就涉及角动量原理。

 三、成长心态助大脑升级

 很多人认为天赋是固有的智力水平是生来注定的,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大脑的突触在一两岁达到顶峰,在青春期后开始减少,大脑发育成熟,是否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法开发那些未被使用的部分了?NO,事实是,当你学到新东西时,大脑就会发生改变——经验会被一点一滴存储起来。

 然而,虽然大脑结构由基因决定,神经网络的精细构造却可以有经验来塑造。这就是学习的意义,逐步影响大脑的变化。耳内受伤的人可以通过练习掌握平衡,失明的人可以用舌头解读信息,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突破天赋的限制,让大脑发挥更多威力。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你本人掌控,犯错并改正错误,其实是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所以,成长心态、自律、勇气,让我们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和毅力,从而获得更多学问和更大成功。而智商,在其中起的作用要小很多很多。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我们本可以更好。我们如何更有成效地学习?不断开拓我们的认知,不被陈规陋习所桎梏,不给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设限。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