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封控浮生百态
2022-04-17 10:04:03
标签: 认知 情感
今早读到一篇文章:上海作家陈村,昨晚差点死于封控一气之下写篇日记开骂了!转载了陈村(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一篇文章《惊心动魄,昨晚差点死于封控》,文中大体意思写的是,作家陈村昨天晚上10:30左右,因急性哮喘发作,呼叫120救护车被告知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能上车吸氧,去到数家医院,都被以没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拒绝就诊!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家医院,不要核酸报告可以先接诊再检测,插上氧气管后终得救治。70高龄老人很气愤,对因封控让人匪夷所思的就医过程,
发出”富贵在天,生死由命“的喟叹...
这个疫情延续至今已经三年,见证疫情封控下的浮生百态,令人嘘嘘。相较上海封控下的常态,我更对广州的人情味,越加珍惜,不能说咱没规则,但很多规则文字看似一致,在实操上是否有人性,更显一个城市的大气。
上周四,我因一个急发小炎症去家附近的广医五院就诊,因为医院公告要凭48小时内核酸就诊,我当时在社区有这个证明,想着不能拖便立马前往。进入医院时,看到一幕:两位80左右高龄的夫妇相互搀扶着去医院就诊,因为没有合格核酸证明被拒绝了,门口的服务人员很耐心问了老人什么病,是否着急,了解情况,请一旁的志愿者搀扶着老人去对面的社区先做核酸,并告诉老人核酸报告2小时左右就能出来。看到这幕,生活在这个城市,倍感欣慰。
有朋友反问说:去社区做核酸根本不可能2小时左右出来呀。我想,这或许是事实,医护人员的引导或许是权宜之计,社区核酸检测或有时差,但起码医护人员在执行规则时,耐心问了老人的病症,初步诊断下,引导老人去社区做核酸,这既执行了凭48小时核酸入院的规则,又给了老人一些积极的引导。或许社区不能及时为老人采样出结果,但起码在志愿者陪伴下,老人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动也会更积极些。
封控之下,全社会需要建立对规则的正确认识:这和要求全员注射疫苗,按时做核酸是一样的,首先为了自我保护,保小家护大家,彼此守望爱护。毕竟,医院是身心弱势群体聚集的地方,如果发生疫情,导致就医群体和家属、医护人员短缺等惶恐都会得不偿失。
后来,我好不容易层层刷码,进入医院后,提前挂号去到医院,等30分钟没见医生,也是被告诉临时抽调去防疫检测了,后来终于等到接班医生,有些病人心情愤怒,也在现场大骂,又能怎样呢?!当我看到医生跑得气喘吁吁,非常时期,医护人员也不容易,彼此担待吧。所以,当轮到我后,坐下来我对医生说,您也辛苦了,于是一番寒喧...结果是:人家仔仔细细为我瞧了,做了个检查,开了药,耐心又细致,30元不到搞定。此次就医,我选择做舒服的自己~~
诚如女儿上周四码的一篇文章: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无论如何,我是有选择的。附女儿文章: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每个人的出生家境不同,有的贫穷;有的富裕。经常有人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机遇不好,唯独不考虑自己自身的原因。可我们并不能想要什么环境就有什么环境,所以则要适应当下环境,我的演讲题目是: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在历史长河中,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的吕蒙,以前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荒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受到孙权的指点后决定改变自己,奋发读书,追求学识。后与鲁肃再相见时,使他刮目相看。这从另一点又证明了:自己的改变,不仅可以使自己学识修养的提高,还能让周围的人对你的认知和评价发生一种新的改变。
其实在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志向也很重要。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因自己的才华没得到更高的青睐,无法改变官场的腐败,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去追求无忧无虑山水美景,将情感寄托于大河山川之中。后来他的写的诗有一半都造就了盛唐的诗库,为后人所吟诵。
这些都诠释了改变自己是多么的重要,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这种可贵的精神。现在的疫情严重,让老师和同学们不得不居家线上学习,这带来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效率会降低,听课可能会睡觉都没人提醒,屏幕后干自己的事情而不在意老师讲的内容……甚至可以比平常晚睡晚起。这些习惯似乎已经慢慢被我们养成。尽管我们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放松轻易懈怠,要想着自己如果一直习惯这样的方式,线下学习的生物钟就可能很难恢复了。我们则要传承“改变自己”的精神,想着现在就相当于以前线下学习的时间,坚持按之前的标准执行。这并不难,只不过是我们的懒惰打败了积极性。打败懒惰后,我们再次回归校园时一定会迅速地再次融入集体!
没有人生来具备成功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来源于后天的改变。成功的人做到适应环境而去改变自己,被后人铭记,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疫情封控浮生百态
今早读到一篇文章:上海作家陈村,昨晚差点死于封控一气之下写篇日记开骂了!转载了陈村(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一篇文章《惊心动魄,昨晚差点死于封控》,文中大体意思写的是,作家陈村昨天晚上10:30左右,因急性哮喘发作,呼叫120救护车被告知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能上车吸氧,去到数家医院,都被以没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拒绝就诊!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家医院,不要核酸报告可以先接诊再检测,插上氧气管后终得救治。70高龄老人很气愤,对因封控让人匪夷所思的就医过程, 发出”富贵在天,生死由命“的喟叹...
这个疫情延续至今已经三年,见证疫情封控下的浮生百态,令人嘘嘘。相较上海封控下的常态,我更对广州的人情味,越加珍惜,不能说咱没规则,但很多规则文字看似一致,在实操上是否有人性,更显一个城市的大气。
上周四,我因一个急发小炎症去家附近的广医五院就诊,因为医院公告要凭48小时内核酸就诊,我当时在社区有这个证明,想着不能拖便立马前往。进入医院时,看到一幕:两位80左右高龄的夫妇相互搀扶着去医院就诊,因为没有合格核酸证明被拒绝了,门口的服务人员很耐心问了老人什么病,是否着急,了解情况,请一旁的志愿者搀扶着老人去对面的社区先做核酸,并告诉老人核酸报告2小时左右就能出来。看到这幕,生活在这个城市,倍感欣慰。
有朋友反问说:去社区做核酸根本不可能2小时左右出来呀。我想,这或许是事实,医护人员的引导或许是权宜之计,社区核酸检测或有时差,但起码医护人员在执行规则时,耐心问了老人的病症,初步诊断下,引导老人去社区做核酸,这既执行了凭48小时核酸入院的规则,又给了老人一些积极的引导。或许社区不能及时为老人采样出结果,但起码在志愿者陪伴下,老人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行动也会更积极些。
封控之下,全社会需要建立对规则的正确认识:这和要求全员注射疫苗,按时做核酸是一样的,首先为了自我保护,保小家护大家,彼此守望爱护。毕竟,医院是身心弱势群体聚集的地方,如果发生疫情,导致就医群体和家属、医护人员短缺等惶恐都会得不偿失。
后来,我好不容易层层刷码,进入医院后,提前挂号去到医院,等30分钟没见医生,也是被告诉临时抽调去防疫检测了,后来终于等到接班医生,有些病人心情愤怒,也在现场大骂,又能怎样呢?!当我看到医生跑得气喘吁吁,非常时期,医护人员也不容易,彼此担待吧。所以,当轮到我后,坐下来我对医生说,您也辛苦了,于是一番寒喧...结果是:人家仔仔细细为我瞧了,做了个检查,开了药,耐心又细致,30元不到搞定。此次就医,我选择做舒服的自己~~
诚如女儿上周四码的一篇文章: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无论如何,我是有选择的。附女儿文章: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每个人的出生家境不同,有的贫穷;有的富裕。经常有人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机遇不好,唯独不考虑自己自身的原因。可我们并不能想要什么环境就有什么环境,所以则要适应当下环境,我的演讲题目是: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在历史长河中,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的吕蒙,以前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荒于文化知识的培养。受到孙权的指点后决定改变自己,奋发读书,追求学识。后与鲁肃再相见时,使他刮目相看。这从另一点又证明了:自己的改变,不仅可以使自己学识修养的提高,还能让周围的人对你的认知和评价发生一种新的改变。
其实在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志向也很重要。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因自己的才华没得到更高的青睐,无法改变官场的腐败,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的志向去追求无忧无虑山水美景,将情感寄托于大河山川之中。后来他的写的诗有一半都造就了盛唐的诗库,为后人所吟诵。
这些都诠释了改变自己是多么的重要,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这种可贵的精神。现在的疫情严重,让老师和同学们不得不居家线上学习,这带来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效率会降低,听课可能会睡觉都没人提醒,屏幕后干自己的事情而不在意老师讲的内容……甚至可以比平常晚睡晚起。这些习惯似乎已经慢慢被我们养成。尽管我们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但我们不能放松轻易懈怠,要想着自己如果一直习惯这样的方式,线下学习的生物钟就可能很难恢复了。我们则要传承“改变自己”的精神,想着现在就相当于以前线下学习的时间,坚持按之前的标准执行。这并不难,只不过是我们的懒惰打败了积极性。打败懒惰后,我们再次回归校园时一定会迅速地再次融入集体!
没有人生来具备成功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来源于后天的改变。成功的人做到适应环境而去改变自己,被后人铭记,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