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回归》视听语言分析

(2007-07-04 14:22:33)
分类: 影视评论艺术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叙事的沉着冷静和对电影严谨的制作态度令人称赞。整部影片神秘中透着亲情,即使有对伊万(Ivan)隐秘的“轼父”心理的暗示,但随着父亲的尸体沉落湖底,伊万终于追逐着喊出“爸爸”,影片最终还是揭示了“永远不愿意放弃”的精神意义,俄罗斯文化在欧陆本土上反复被刷新的形式革命总保持着一定的形而上意义的距离,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累了,能不能不用牺牲去发现世界

                                 —— 电影《回归》印象   
    我们都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左右摇摆!人们只相信真正的牺牲。当身材高大的父亲从灯塔顶端闷声跌落地上的时候,我们不信任的偏执构筑起来的坚固堡垒完全被击溃,人类的良知和悔恨只有在真正的牺牲面前才会真正觉醒。
影片从海底的沉船开始,镜头缓缓掠过小船,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接下来的镜头切到一个跳入水中的孩子。夕阳中的高架,恐高的孩子,蜷缩着身子瑟瑟发抖,只因害怕同伴的嘲笑,我们童年的经历让我们对此感同身受。
   “父亲”,一旦成了一个符号,一旦在生命中只是一种角色,而没有真正把它用于生命体验,在孩子心中会有怎样解不开的心结,“父亲”这个符号将会成为一个怎么徘徊的概念。当影片中的父亲把哥哥的头按在沙滩上扬起斧头的时候,我们想到卡夫卡被他高大的父亲揪到阳台上罚站,那个高高掩映在阴云中的灯塔铁架,则令人想起《伊万的童年》中那口神秘的深井。对于一些人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即使他的生命可以无比脆弱,却能在孩子心中树立一种伟大的图腾,支撑起整个孩童时代的精神依靠。
    父亲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是神秘的。内心对孩子深沉的爱含蓄表达,有时候甚至会故意掩饰这种爱。我们盼望他像朋友一样的回归,同时又在心里固守着他的高大,父亲特有的专横和严厉,给我们印象更多的不是语言,而是行为。
    父亲十二年不归所带来的神秘,到影片最后也未给出交代。父亲这么多年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母亲为什么从未说起父亲还活着?父子三人去的那座小岛是哪里?他要找什么?那个铁盒子里装着什么?甚至,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父亲?
    导演无比自信,有意识地放弃这些问题的纠缠,而直接展开自己想讲的故事,也是电影里第一时间发生的故事。“悬念”恰到好处地使电影进入了某种神秘气氛并成为当下故事的背景,因为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影片中两个孩子一直想追问的问题,所有的一切,导演似乎都在为一个命题作铺垫。
那就是,父亲是神秘的。
    神秘的东西我们都充满着好奇,想要撕开它的虚伪外衣。可是,当我们揭开这层面纱之后,才发现于事无补,只能留下当父亲高大的尸体沉入大海时空旷沙滩上回荡的“爸爸”的呼喊声~
    我们累了,能不能不用牺牲去发现世界?http://img1.mtime.com/mg/2007/26/452e64df-bcd8-4d51-a570-d3a21b38b480.jpg
The.Return〈回归〉
导演:安德烈·祖亚金瑟夫/Andrey Zvyagintsev
编剧:乌拉基米尔·莫里森科/Vladimir Moiseenko、亚历山大·诺沃托斯基/Alexandr
e Novototsky
主演:伊万·伯布隆哈沃夫/Ivan Dobronravov, 饰伊万,乌拉基米尔·卡林/Vladimir
 Garin,饰安德烈,康斯坦丁·拉福霍南科/Konstantin Lavronenko,饰父亲
摄影:Mikhail Kritchman
出品国:俄罗斯
语言:俄罗斯语
片长:105分钟
上映日期:2003年9月2日(威尼斯)
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处女作金狮奖
★★★★★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师们非得要用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为范本给我们学习,就像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的很多种语言对于“爸爸”的发音这么相似。难道发展到现代的优秀电影真的没有那些所谓的经典影片值得学习么?我尝试着用老师们分析经典影片的方法去读解这些优秀影片,发现它们走得已经很远了。
                
                   ——上瑜(http://blog.sina.com.cn/zsyzl)
                 电影《回归》视听语言分析
        光影与色彩
整部电影的画面非常干净。同北野武的电影一样,摄影运用滤色镜,使整个画面蓝色衬底。夕阳中的大海、天空、绿色的原野、空阔而笔直的公路。整个画面非常柔和、浓郁、在平静中透着轻盈。随处可见的自然光源,透过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打在公路上飞快行驶的车内人的脸上,光影变幻,导演捕捉光的能力值得称道。
        镜头与运动
电影非常重视运动。要么是摄影机的运动,要么是被摄物体的运动,整个画面极富动感,使整个影片并不显得沉闷。整个影片有三个段落的运动给人印象深刻,一是影片开始时俩兄弟的奔跑和交叉剪辑,不仅在影片节奏上有张有弛,而且在故事的交代上也产生了一种渲染,童年时兄弟间的争吵希求父母有利于自己的评判,合情合理。二是父亲到码头取发动机时,摄影机通过伊万(Ivan)手中的望远镜形成的一组运动镜头。在这组极为不稳快速跳接的镜头里,我们通过伊万的视角,体验到孩子心中对父亲的那种神秘感的彷徨和探究。三是在树林里,伊万和父亲一跑一追奔跑的镜头,周围环境淡化(这种处理在影片中很多),镜头里只出现伊万和父亲的影子,表现伊万心中的委屈和不信任甚至是误解,以及父亲的愧疚心态,运动拍得非常美。
除这几段运动明显表现比较好外,整个影片都很有动感,摄影机很少采用固定机位,随便抓取几个镜头(在别的电影中很容易被处理成静止的),比如兄弟俩在饭馆外面坐着等父亲开车去抓那个抢钱包的孩子的时候,摄影机从正面慢慢摇过来,侧身,与此同时,镜头出现父亲的车开回来,然后继续缓缓摇到兄弟俩身后,刚好正对父亲开过来停在兄弟俩面前的车,镜头此时并没有切掉,而是随着父亲继续移动,然后追着四人身影进入小巷。一气呵成,也不拖泥带水,非常漂亮。另一个在车上是当安德鲁(Andrei)掏出相机拍沿途风景的时候,伊万拿着塑料带迎风让哥哥拍他,http://img3.mtime.com/mg/2007/26/aaecc88c-6a3d-46f2-92ef-fafa6821bdd9.jpg
伊万松开塑料带,摄影机由原来的跟拍一下停住,车远去,塑料袋后飞,摄影机缓缓左移,上升,镜头里出现一个完美的径深http://img3.mtime.com/mg/2007/26/70f25556-f982-4d70-af3d-f1890464b959.jpg
运动作为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到位。 
        场面设计与调度:
场面调度上很显导演功力。1,比如兄弟俩跑回家向妈妈争先告状时,摄影机通过妈妈的视角,前景是兄弟俩,后景则是多出来的一辆车http://img2.mtime.com/mg/2007/26/853524dd-23b0-4d73-a510-22b51d620f01.jpg,这暗示了即将发生的事情,父亲出场。
2,奶奶静默坐在桌前,后景是壁炉里的炉火,下一个镜头则是炉火,一颗煤塌下来,黑幕,接下一个镜头,安德鲁推开门。
3,当兄弟俩把行李放上车,两个人疲惫地靠在车尾,车头方向,父亲的尸体却在缓缓沉入湖底,安德鲁起身,才发现,镜头始终在靠在车尾的伊万脸上,伊万听到喊声,镜头拉起,转,出现伊万和安德鲁奔向湖边的北影,同时传来伊万撕心的叫喊“爸爸……”。
还有若干场景,导演在控制摄影机走位上非常严谨。
        图形的构成:
整个片子摄影上非常出色,整个构图(虽然非常不愿意用这个词)符合原则http://img2.mtime.com/mg/2007/26/00aafe7e-86e6-43d6-8af6-853bbb2697c9.jpg
,唯美而干净。大量采用剪影,使片子富有绘画般的美感。大量运用径深镜头,光影的运用也很巧妙,当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阳光通过路旁的树叶的剪影打在车上,非常漂亮。线条的运用也很出色,几乎每一个镜头,都能发现线条的美感,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到位的。
        镜头控制:
   影片基本采用短镜头,长镜头在片中只出现过几次,并且在长镜头中,导演也让摄影机运动起来了,使本来琐碎的镜头形成一个很流畅的段落,一气呵成,给人视觉上非常合理的感受。
        美工造型:
剧中出现了两个高架。一个是影片开始时,一群孩子比拼胆量,试图从上面跳到海里的高架;另一个就是父亲跌落的那个高架。对于恐高的孩子来说,高架是神秘的,也是让人胆怯的,第一个高架突显了伊万的恐高;第二个高架遥相呼应,伊万在受到委屈后爬上了那个高架,相对于对突然出现的爸爸的恐惧,恐高已然不顾,然后出现了那个悲剧。两个高架不仅在结构上互相呼应,在主题上,也极力渲染了对于突然出现的父亲的矛盾心态。
在外景的选择上也非常唯美。蓝色滤镜下的大片的绿野和湖边树林的绿色,再加以摄影的完美构图,使整个画面的视觉感受非常柔美舒服。
        声音的合成
   声音的合成方面,滤去了环境噪音,使主音色清晰震撼
        演员与角色
    伊万和父亲的扮演者是片中的亮点,尤其是父亲的扮演者。父亲的神秘和专权,深沉的爱,对儿子的教导,希望儿子能很快学会男人应该做的事情。伊万的表演也非常好,角色塑造很成功,但唯一的遗憾是,父亲死去前后情感起落较大,中间应有更多的情感表达。妈妈的角色力量显得过于单薄。
        剪辑技巧
这部电影在剪辑方面非常出色。镜头之间的转换合情合理,精雕细琢。绝大部分镜头之间都符合电影剪辑原则,方接方,圆接圆,非常符合观众的视听习惯,不突兀,不矫情,流畅自然。这样的例子随手可得。最高明的是,在思想上和具体物象上的镜头组接,这个例子很明显,当年轻的母亲躺在床上,等着父亲洗澡过来睡觉时,镜头出现的是母亲的脸,母亲的脸是忧郁而暧昧的,睁大的双眼,镜头深处的父亲躺在床上,并没有任何举动,母亲陷入一种思考,这种思想上的空旷,镜头立即切到下一个镜头,空旷的公路!非常巧妙!把人物思想上的空旷和环境的空旷一下子转接了!
影片的最高潮,父亲从高架上跌落的那一组镜头,配合音乐的渲染,剪辑很到位,到父亲跌落时,音乐噶然而止,镜头迅速切换,毫不拖泥带水,然后下一个镜头缓缓推到高架前沿,出现地上父亲的细小的躺在地上的身体和安德鲁的身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