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板栗树(组图)
200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星期四,阴。
家乡是一首美妙的诗,常在我梦中牵绕,而老家那棵板栗树是一根长长的纤绳,写尽了我无限的思念,去年国庆长假,我回了一趟老家。
早晨,我和儿子都还在熟睡,灶房里砍猪菜的机子就响了起来,和我每次回家一样,母亲都是比我们早起晚睡,在我的眼中,母亲是一位再也勤劳不过的农村妇女。父亲也清大八早就起来,来到了那棵我再也熟悉不过的板栗树下捡板栗,当我发现他时,他那件中山装两边的口袋装的鼓鼓的了。

虽然,离老家并不算远,但由于工作忙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回老家不是什么太难起意之事,每年春节、清明、国庆这几个节日是非去不可的,其它的时间确实很少回来。三十年来,就象做一道公式算术题,都是这样的轨迹。所以,每次回家父母都象迎接远道而来的亲戚,总是备一份东西,要么是杀一只鸡,要么是准备蒸(煮)一锅粑之类的。近两年来,回老家的次数偏多了些,那是因为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的父亲、母亲也就成为这家庭里最大长辈了。
父亲大早晨家就去捡板栗,肯定是想把板栗送给他的难得回老家一次的小孙子(我的小孩在县城一完小读三年级,也是少有回去),因为城里长大的小孩是很少看到,也很少吃到板栗之类的山果子。

今天,看到这棵板栗树,再次勾起了我童年的几多回忆。小时候,我问婆,这棵板栗树有多大了,婆说:“我嫁过来的时候,就有抱大了,没有多久栗树老空心死了,从两边发出了新枝,就长成了今天两枝新胯。”如今这两枝新胯,差不多又成了老树,算起来,老家这棵板栗树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父亲看着新枝长成了大树。在我童年的时候,板栗树的新枝就已经长成大树了。这棵板栗树给我招来了好多小伙伴,特别是那板栗成熟的季节,我们并不知道父辈们的艰辛,那时候我们生产队里有十多个和我差不多大的伙伴们,每天都会准时地来到树下无忧无虑寻找着从树上掉下来的熟板栗,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带叉的小木棍,叉开小草,刨开树叶,发现了一颗敢紧捡起来放在兜里,也有的找到板栗后马上给大家炫耀自己又找到了一颗。那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大风,因为只要有大风一吹,树子就会摇晃,树上的开裂的熟板栗就会掉下来,与小伙伴们相比,我家离板栗树最近,只要一动风,我就跑到树下去,生怕别的小伙伴来把板栗捡走了。有时候,慎小伙伴们还没有来的时候,我叫父亲做一些“撩棒”(将竹子或木棍砍成一节一节的),用力甩到板栗树上去,将板栗球打下来。真有意思,反正,板栗树下被人踩练得草木难生。
1984年,在我还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来我家捡板栗的人明显减少了,那年国庆我回家,爷爷邀我一起到树下去捡板栗,不小心,我将刚买的那支黑色的书法钢笔掉在了树下那口井边,被爷爷捡到,他以为那笔尖是被掉在地上弄歪了,于是回家拿起虎钳,小心翼翼地将它拨正,当我发现他“修笔”时,走过去问:“公,是不是你捡到了我的笔?”他说:“是捡到了一支,你看是不是你的?笔掉在地上坏了,我修了一下,看还能不能用?”我说:“那书法笔是弄个样子的,不用修。”但为时已晚,笔已不能使用了。

时间一晃就是三十年,婆公前些年相继去世,父母也步入了老年,我二十三年前初中毕业通过考试跳出了“农门”,并在外面成了家,我的兄在村里当了几年村干部后也通过考试成了一个乡镇干部,嫂子在外面打工,侄子侄女刚刚大学和初中毕业,也都到沿海打工去了。由于父母年纪大,我们都不能在家帮助出力等原因,特别勤劳、特别爱农活的父母,今年抛荒了那爬坡下坎的3公里远的登颈(地名)1亩半稻田,这是我们晚辈做了多次工作才做通的。我清楚地记得去年,那1.5亩稻田收成有千多斤,但花费的活路也不少,包给别人打谷用去了300元钱,除去整地、农药、种子、化肥等开支,所剩无几。即使这样,老家的谷仓还是满满的,因为在家的嘴巴少,吃不了多少。

今天,几乎没有人再来捡板栗了,现在周围的小孩年龄没有我们小时候伙伴们生得整齐;村寨里的小孩也很少,即使一些百姓生活上还有困难,但已经不至于缺少那几颗板栗子。近十多年来,我们村里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青壮年几乎都出去了。家里剩下的都是老、弱、小、病、残之类,这伙人成了我们的农业主力军,原来我们家每年养猪出栏7至8头,今年出栏只有2头,也真为我们的农村农业的现状担忧啊!!!路边的柴草都大起来盖过的那熟悉的山路,屋前屋后的小树都已经大树成荫,深山人家何去觅,只见炊烟犬吠声。也难怪,父亲早晨到板栗树下十多分钟时间,两个荷包就装满了,我想,如果那板栗树不老的话,或许还会更多。

我也叫起我的儿子一起去捡板栗,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那棵树,变了的是树下长出了好多小灌木,碰得我和儿子一脸的波罗丝(土语:指蜘蛛网),捡了半撮箕,儿子不耐烦了,顺便扛了几根从板栗树上断下的干柴回家。说起砍柴,原来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如今屋前屋后的干柴都烧不完。我们生产队(即现在的村民小组)有6户全家外出,占总户数的占30%,有两家的大门口长了草,竹笋生进了堂屋。三十年来,全队户主姓名已经换了12户,占60%。这个变化感觉很快,也有一种很慢的感觉。这难道也就是常说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吗?

望着这棵百年板栗树,好象看到那断厚重的历史,也引发我对未来老家的思考。老家,毕竟是生我养育我长大成人的地方,感情是深厚的,是不想离开它的。但是,我和兄都在县城购了房,安了家,是不是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不得不放弃这个老家呢?一连串的矛盾心情纤绕在我心头,前些年,我和兄打算花点钱,将连接老家的路修大点,可以过得小车,有人又劝:“你们还要花那些钱做什么,过些年,父母年纪大了,接他们进城享福,还修这路做什么用。”其实,并不是说,我们不想接他们进城去,而是他们讲只要做得一天活路就不想去,他们说:“进城没有事做,心里憋得慌。”
所以,我和兄面临两难选择。接父母进城,意味着要放弃祖业,放弃三代人的“百年文明成果”,不接进城,意味着尽不到孝心,父母年迈行动不便了怎么办?现在,中央提出加强新农村建设,使我产生一个两全齐美的奇想:即把老家打扮得更加漂亮一些,人居条件搞得完善一些,开设一些农家休闲项目,将它建成我们的渡假村和小庄园呢?当然要加强一些基础设施改造,如把进老家的路扩大、屋前屋后硬化亮化、饮用水设施、开通上网、厨浴室改造等。我觉得,如此弄法还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一,离县城70公里,虽然是远了些,但很清静,环境很优雅、生态,可真正体验回归自然;其二,交通条件在不断改善,目前通往县城硬化的道路离老家只有400米;其三,侗家风情浓厚,可真实体验纯朴的民风民俗。其四,可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通讯,在这里可以上网、炒股、写博客、打游戏,真是身在山林处,视野望全球。通过努力,尽可能地将老家做成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这难道不是一件一举多得,两全齐美之事吗?不过,现在就我两兄弟来说,实现这一想法,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估计至少要20万元投资,而这个数字对我们兄弟俩来说,还是一个天文数字。
看着老家的板栗树,尝着新鲜的板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多么希望老家的板栗树能够重新老树新芽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