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樱花雪*漫谈茶道真——清明随笔
(2025-04-04 10:08:36)
标签:
清明樱花雪东京茶道精神京都 |
分类: 闲人文稿 |
早樱初开的时候去了趟东京和京都,时间不长,留下的印象却较深刻。但若不是翻看照片,相信不久就会淡忘了。如要找出记忆最清晰地两件事,那就是东京的樱花雪和京都的日本茶道了。
离开东京的当天上午,窗外飘起了雪花,晶莹剔透的雪花漫天飞舞,我们有些惊喜,却没有太在意。瑭约好了去做头发,她先生丰将行李存到吧台,我们走到楼下,才发现雪花急了一些。总觉得樱花时节的雪不会太大,还是决定如约前行。
行至途中,雪花越来越大,风越来越急,丰只能简单防一些风雨的外套已经湿了,于是决定他回酒店守着行李,出发时再集合。我和瑭凭伞前行,又走了一段,风势更紧了,雨伞常会被掀翻。抬头望去,漫天皆白。高大的建筑物肃然默立,街上不多的行人撑着伞匆匆行走。林立的高楼之间常会出现小型的旋风,各自裹挟着飞舞的雪花,经常会相撞在一起,于是怦然绽放,犹如白樱色的烟花,给这钢筋水泥的楼宇间凭添了一抹靓丽的景色。看到这画面,我早已忽略了被打湿的衣服,当时想,如果这一景色出现在盛开樱花的园林里,该是何等的惊艳。临出京时,欣赏了京城的桃花雪,来到这里又赶上了难得一见的樱花雪,这一个冬季没有见到雪的遗憾,得到了最完美的补偿,这是此行的意外之喜吧。
既有意外之喜,却也有意外的失望。我是研究茶文化的,又在自己的书中介绍过日本茶道精神,所以瑭特地在京都的金阁寺附近给我们预约了一场日本茶道体验。虽然不是最正规最繁琐的茶会,但管中窥豹,也可见其大概了。认真看完全表演过程,瑭随后又同茶艺师聊了一会,得知这个表演做得很规矩的专业茶艺师竟然并不爱喝茶,平常以喝咖啡为主。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我还是颇有感慨。
日本僧人从我国大唐时期学会喝茶,传回国内。平安时代(794-1185年),最澄、空海等僧人带回茶籽与制茶技术,推动了饮茶在寺院与贵族中传播。
南宋时期,荣西禅师两度赴宋学习,将禅宗思想与宋代点茶法结合,撰写《吃茶养生记》,奠定茶道与禅修融合的基础。后来僧人们又从径山寺学走佛门茶礼和茶道精神,再经过村田珠光、千利休等杰出茶人的努力,最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茶道历经千余年发展,从中国茶文化的移植到本土哲学的升华,最终形成兼具宗教、艺术与生活美学的独特体系。明治维新(19世纪末)后,茶道随日本文化输出走向世界,对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贡献。
但茶道精神根源一定是对茶本身的热爱,从生理上对茶色香味形的喜爱,到对茶药用价值的了解,最终升华的对茶内在精神理悟,如此才能体悟茶道精神。中国的茶人由此历程体悟了儒家的家国情怀,道家的天人合一和佛家的禅茶一味。日本从最澄和尚、荣西和尚、村田珠光到千利休也是由此历程,从而他们得到了偏重于佛门的和敬清寂。
无论多么高尚的词句,多么古朴的茶具,多么规范的且具有仪式感的流程,如果离开了对茶本身的热爱,就与“茶道”无关了,最多不过是很好的“茶道表演“而已。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此可知,最多可称其为“艺”。
其实,日本专业茶师不太爱喝茶道表演用茶,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蒸青绿茶为末,烹点后吃下,口感偏苦涩。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过高,不配很甜的茶点确实不太好喝。但我仍然不认为这是不爱喝茶的理由,因为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希望这只是个别现象吧。
回国没几天,感慨还没过去,就到清明了,明前绿茶已到了盏中,顿感到作为中国茶人的幸福与自豪。淸明日对茶叶生产是个重要日子,以寒食几日最佳,价格昂贵;实际上清明前后几天的茶从口感、鲜爽度与观赏上会有些影响,从养生角度上无太大影响。过清明之后许多茶叶的价格会大跌,作为一般喝茶者这样的茶性价比更合适些。当然经济富裕又爱尝鲜者随意,但从养生的角度,新绿茶不宜多饮,仍是我的一贯倡导。
京华闲人于京华三韵轩
小贴士:
适宜茶品:隔年凤凰单丛当令,隔年岩茶,白茶、茉莉花茶均佳,忌过量饮用新鲜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