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蝉寒露静*海运逍遥游
(2024-10-08 10:14:54)分类: 闲人文稿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曹植《赠白马王彪》唱到:“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时值寒露,蝉已禁声多日了。天地间万物皆是伺时而动,待运而发。海运未至之时,鲲鹏犹难展翅;炎风助势之季,蝉鸣亦可显威。人事也是如此,时运未至,无须沮丧,径自积累蓄势;时来运转,不可骄狂,自可翱翔九霄。
读庄子的《逍遥游》一定要体会他说的“有所待者也”,只要还是凡夫境,皆是“有所待”之人;除非已达到他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是无所待了。
达到这一境界的前提是摒弃名利,忘掉自我,顺应自然,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所得“之境,如此方得”大自在“,当然这绝不是只凭学习就能达到的境界。
发上面感慨的原因是十一期间到798工美楼看了韦冬的雕塑展。清华美院雕塑系毕业的他经过多年的沉淀,“势“已养成,作品突破了原来的窠臼,开始绽放出新的光芒,这让我很是欢喜。
总的来看,此次展出的作品有两大系列,一个系列是他一直喜欢的奇幻内容:《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故事等,都是他取材对象,当然《庄子》中的奇幻想像更是他不会放过的内容,逍遥游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
展厅中题为《逍遥游》的展品我初看时以为展示的是鲲化为鹏后展翅而飞的一瞬,下有海水衬托,上是无限苍穹,气势磅礴;但细观之却发现不是鸟头,却是龟首。我不解,招韦冬过来问其故。
他笑道:“您想看的那个景象在另一个作品中,因为展位不够没有摆出来。这个作品用的是《论衡·谈天篇》记载的故事:‘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我听到这个故事时便想‘这个献出四肢的巨龟后来如何呢?’多年以后我学会了雕塑,便决心补完这个故事。我将失去四肢的巨龟安上翅膀,使之可以在天地之间逍遥游。我以为这是它为这个世界付出牺牲后应该得到的。”
听了他的解释我很是开心。神话与传说是我们童年时的必读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便会将其忘却,甚至会有意识的远离,认为那是人类蒙昧时期对外在世界的幼稚认知。然而诗人、艺术家、作家却常常在其中汲取营养,从而获得真谛。或许这就是他们与常人不同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吧。
给我带来更大惊喜的是作者与汗血宝马的写实作品,他深入马场,细致入微的观察汗血宝马的动作与神态,亲自接生了小马驹,并将其铭记在作品中。这系列的作品自成一组,有缘者到现场去欣赏吧,我这里就不展开了。
与他的奇幻系列作品相比,这组作品或许没有那么绚丽多彩,没有那么让人激情澎湃,但那种纯真与敦厚,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却是触动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起共鸣。这让我想起了他应我邀请创作的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雕像和皎然与陆羽品茗论道的雕像,同样的写实系列,但他同汗血宝马共同生活的经历赋予了这组作品更多的情感色彩,于是就多了几分灵动与神韵。艺术源于生活,果然如此!
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把人性中的美与善良以最通感的融合、最相应的方式,艺术地呈现给人们,从而让人们远离丑恶,回归纯真。毫无疑问,雕塑家韦冬的作品正是展示了这种意趣,这就是让我看完展览而“有所得”的原因吧。
今日寒露,茗心的“寒露节气茶会”约到798工美楼展览馆现场举行。我受邀到场与韦冬做个对话,其实就是替大家问些问题,让创作者的思想更多的展现出来。一盏清茶相佐,欣赏精彩的展品,解读作品的深意,这将是一次值得铭记的茶会。
寒露茶会,期待有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