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量感”的认识——对“量感”学习材料的理解
(2021-07-18 04:20: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在《小学教学.数学》2021年5月的杂志上,有一个专栏《度量教学研究专辑》,这是李怀军博士领衔团队,近几年致力于对“度量”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李怀军的文章《在度量教学中丰富学生的量感》中提到了“量感”,我看到这篇文章中的“量感”一词,就让我想到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为什么强调量感》,史宁中教授的这个讲座是关于2021版新课标的解读讲座,通过学习这一系列关于“量感”的学习材料,我对“量感”一词有了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就聊一聊我对这些学习材料的理解。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讲到“量感”是2021版新课标新提出的一个核心素养。史宁中教授说:“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数感是可以去掉后缀名词,然后抽象出数,例如一匹马、两头牛、三件衣服,去掉后缀名词,可以抽象出1、2、3,这就形成了数感。而量感是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例如一尺、两公里、一两、两公斤、一升、两公升,这样的计量单位是不可以去掉的,如果去掉了计量单位,就让人不明白表达的意思了,这就是量感。
史宁中教授和李怀军都说到:在度量中丰富学生的量感。这也就是培养量感的方法。《经历度量工具创生过程,发展学生量感》中讲到:“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质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培养小学生量感的知识载体比较多,如长度、角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货币……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方式也不少,比如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进行计算,实测物体等。但唯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其缺乏对度量价值和作用地充分认识。”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培养量感的教学方法:认读度量工具、借助度量工具计算、实测物体,这篇文章还提出了重要的一个观点:经历度量工具创生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数感,这篇文章是以量角器的创生过程为例的。
例如在《认识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量感,正如《度量教学研究专辑》文章中讲到的:(我的理解)《认识周长》老师让学生深度理解周界的内涵,怎样算是有周界?什么是周界内、周界外、周界上?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计算周界的长度,于是就产生了周长的概念。学生通过借助周界的概念,通过测量、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创设情境:在公园内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坪种植新草,需要种多大的面积?让学生在需要中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让学生操作辩论充分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底乘高,而不是两邻边相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方法探究:图形叠合比较、割补转化、数方格,使学生的学习更透彻。这节课凸显了度量的本质,彰显了计算公式的度量意义,因此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史宁中在讲座中讲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大部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了。第一学段:《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我的教室》,认识前后左右;《身体上的尺子》,测量。第二学段:《年、月、日的秘密》;《度量衡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认识公斤、吨;感知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第三学段:《校园平面图》,测量;《体育中的数学》,运动与脉搏;《营养午餐》,数据分析;《认识负数》,温度、海拔的表达。一些量感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很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实践活动的教学很多老师重视不够。
2021年7月18日4:12写于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