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徐斌与无痕教育》的摘录与感想1
(2018-11-03 14:30: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教育无痕
——《徐斌与无痕教育》的摘录与感想1
买了这本徐斌老师的《徐斌与无痕教育》已经好长时间,刚开始的时候看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开始,由于前一段时间要读叙事者群中共读的书和其他的书,所以这本书就搁下了。叙事者群在8月有规划的下半年的读书书目(计划),我看了看、在网上搜了搜,发现基本上是新出版的书,在网上不好找电子书。加上那次家属和我的一次谈话,让我深刻反思。有一次家属看到我又了本新书,有些生气(最近经济拮据),于是说:“你不要再买书了,你买的那些书都看明白了么,都学会了么?”其实家属的意思是不让我乱花钱。家属的话让我思考,我想都学会了么?我不敢肯定的回答。其实我脑子并不聪明,我曾经看过的书,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其实还有买了一部分书,我觉得是好书,于是就买了。但是有一部分没有看完,让它躺在那里也有点惭愧。想着家属的话,我没有多大的脸面。于是从9月份,打算读我还没读完的《徐斌与无痕教育》。平时上班时间匆忙,下班也没有多少剩余时间,于是我决定慢读这本书,希望能学到一二。那我就根据我读的内容,把这本书的理论的主要部分整理如下。
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我起了“教育无痕”的名字,其实这就是徐斌老师“无痕教育”核心思想。我想“教育无痕”的意思就是徐斌老师提出的“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看看徐斌提出的教育思想,多么美好。话语中我看的徐斌老师“武功”极高,这就是徐老师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谈谈我读这本书部分内容的摘录和收获。
一、 追寻教育的无痕境界
(一) 、无痕教育的内涵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徐老师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美学、哲学”方面谈了无痕教育的内涵。
(二) 、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的范畴,呈现上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特性。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为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三) 、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
第一, 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第二,能使学生更有序地发展思维能力。第三,能使学生更有机地提升数学思想。第四,能使学生更有利地受到情感教育。
(四) 、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
1、 “不知不觉中开始”——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实施“无痕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不知不觉中开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是确立合适的学习起点,即明确学生“现在在哪里”。有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就有了对学生原有认知与学习状态的准确了解,就有了对学生生活经验与思维体验的适度掌握。有了这样的教学前提,就能够进一步明确把学生“将要带向哪里”以及“如何走向哪里”,从而无痕地将学生引向新知的边缘,让学生油然而生对新知学习的需求。
2、 “潜移默化中理解”——儿童学习心理的深度洞察
课堂的本体是儿童的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必然建立在对儿童学习心理深度洞察的基础之上。“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对儿童学习心理规律的深度洞察是实施无痕教育的关键所在。
3、 “循序渐进中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组织
无痕教育视野下的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主要的体现在为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进”与“退”的艺术。数学教学中敢于“退”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退到学生的已有经验,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数学教学中善于“进”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进”与“退”的过程,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学生不露痕迹中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学生淡墨无痕中发展学生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学的智慧就在于教师能在“进”与“退”之间游刃有余。
4、 “春风化雨中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总之,作者理解的数学无痕教育,是建立在数学教育的心理学、美学、哲学内涵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境界,实施数学无痕教育,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数学无痕教育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知识,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技能,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思想。数学无痕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无痕教育,无声无息,无缝无形;无痕教育,有情有理,有法有度。
二、无痕教育的系列研究
(一)老子智慧与无痕教育
1、道法自然。2、有无相生。3、见素抱朴。4、不言之教。5、上善若水。
(二)暗示教学与无痕教育
暗示教学理论对实施数学无痕教育策略的启示
1、 由环境暗示到不知不觉中开始。2、由活动暗示到潜移默化中理解。3、由语言暗示到循序渐进中掌握。
(三) 武侠小说与无痕教育
1、 无剑之境。
最后,终于明白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无痕”,一种只可意会的境界,一种用最简单的方法而达到的理性境界,不拘泥于物,信手拈来,自然朴素,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 无招之意。
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如果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不拘囿于一定的方法,不就真正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吗?
3、 无名之实。
我们感受到了金庸的一贯理念:真正的高手是无名的。由此联想到教育之“名”,我们常常发现,当下很多名气很响的“某某教学法”“某某数学”“某某语文”“某某德育”“某某课堂”,让人目接不暇,难以一一理解,而细细思考,却发现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4、 无形之美。
教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一段无法复制也无法倒回的生命时光,是一段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之旅和智慧之旅。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的艺术有点像无形之水,善利万物,以无有入之间,行不言之教,展无痕之美。
(四) 儿童基点,学科视野。
以《除法单元复习》、二年级《确定位置》、二年级《认识乘法》为例。
(五) 不着痕迹,潜移默化。
以《一位数乘两位数》、《9加几》为例。
(六) 巧妙点拨,相机孕伏。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七)进退之间,运筹帷幄。
更要善于进: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得“散落的珍珠”变成“美丽的珍珠项链”;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使得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形成“思维合力”;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点亮细节,提升智慧。
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长方体的认识》、二年级《确定位置》为例。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告诉我们:“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关注细节,其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企业管理是这样,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徐斌老师用很长的篇幅阐述了什么是无痕教育,阐述了无痕教育的策略,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研究。通过读这本书,感受到了徐老师想的明白、透彻,阐述的非常精彩。他的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学习。
2018年11月3日星期六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