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孝——读《论语》有感

(2018-10-19 20:53:1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后感

——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论语》中不少的篇幅谈到——“孝”。这本书中是通过孔子的话,来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是孝。下面我通过读《论语》来谈谈对“孝”的感想。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

孔子说,其父亲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观看其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的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为孝子了。对照孔子的话,我们发现现实中有这样的孝子,但是也有很多不孝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不要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父亲在的时候做的也不怎么样,自己长大成人,翅膀硬了,似乎父亲就必须听他的了。现实中就有这样不孝的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大夫是一个相当高的官位。孟懿子与孔子是介于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只告诉他“不要违背”。如果根据这句话来看,孔子讲话很滑头。不要违背什么呢?没有下文。然后樊迟驾车拉着孔子出去,告诉樊迟这件事,孔子讲到了,当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对待父母,这里的礼不仅仅是礼貌,这里的礼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父母去世,应按照礼节安葬,按礼节祭奠他们。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第二》)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是“世家公子”,就是世代能为官的。父亲刚刚问完了孝道。(当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过编书的人——孔子的学生们,把它们编在一起。)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我们读的这本书中是这样讲的:使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心,意思是说别的都不让父母担心,这便是孝了。也就是说,父母为子女的疾病的担心,是真爱是大爱,如果子女能真切的体会到这种心情也便是孝。

孔子答复孟懿子的话不同,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就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要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他对孟武伯这位世家公子的问孝,答复就大不相同了。他说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就懂得孝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的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有钱给他们花,就是孝了。其实不是,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有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这句话用反问的方法,告诉我们,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父母享受,这还不是孝。关键是子女的态度。比如下班回家,感到累得很,而父亲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到了,但是端过去,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这样便也不是孝。

综上所述,所谓的孝,就是要遵循父母正确的道德规范,以礼对待父母,不让父母过多的担心,孝敬父母要心中有爱,孝敬父母要态度好。我想要做好这一些,要从细小处做,发自内心的做,才能做到“孝”。

20181019日星期五20: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