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树峰感悟
树峰感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09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对待学困生

(2018-08-31 19:49:2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后感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每个班级都会遇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几乎都是学困生。对于这些学困生,可伤透了老师的脑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这些学困生的呢?有的老师会课堂上多关注,课下多辅导,大多老师都会这么做。但是即使这么做,那些学困生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老师的做法对他来说是对牛弹琴,总之还是进步不明显,于是老师越教越气,以致于在教室里、办公室里对这些学困生进行了狠狠地批评。不管表扬和批评,有些学生还是油盐不进,老师的做法对他无济于事。老师有没有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思考,老师有没有思考自己的做法好的地方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在哪里呢?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我比较清晰的了解了如何对待学困生了。下面大家来看一看,书中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书中写到:“每年入学的儿童中都有少数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他们对教材的记忆力很差,思维过程迟钝。关于这些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主要通过系统的日常观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有了哪些进步)积累了一些事实资料。观察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得到一条结论:在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和教育中,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要对他们采取细致的、温和的、个别对待的态度。主要的是:不要让这些儿童觉得自己‘不够格’,防止他们对学习劳动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不要伤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这一小段文字中有几个关键词:“特殊的措施”、“细致的、温和的、个别对待的态度”、“不要伤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特殊的措施”,就是说对待这些学生要个别对待,想想我们自己,我们对对待这些学困生是不是和班级的其他学生同等对待了,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要求是什么样的,对待学困生的要求这是这样的,所以学困生达不到要求老师就非常生气。“细致的、温和的、个别对待的态度”,说明了对待学困生的态度,一定要有耐心、不能生气,想想自己实际的工作,有没有忍不住就生气发火了?“不要伤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想想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那么一些学困生、问题生,老师教育了再教育,还是那样,竟然还惹老师生气,你有没有冲动说过过分的话。大家看,苏霍姆林斯基写的多么好。

书中还说:“对这些儿童的教学和教育,应当就在一般的普通教育学校里进行,用不着为他们开办什么特种学校。这些孩子并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这里讲到了一些特殊的学生并不是都要去上特殊学校,有这样的一些学生就是在普通学校里跟班就读的。这样对这一部分的学生的成长有利,这样不会让这些孩子感到自己是特殊的,这也表现了政府对这些学生的爱。

书中还讲到:“我们认为学校和教师负有人道主义的使命:挽救这些孩子,引导他们以完全够格的、幸福的人的资格进入交往、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这些学生以正常人的资格进入交往、精神生活和美的世界,不让他们感到一点的特别,不要让学生产生自卑感。“我们的具体工作,首先是查明每一个儿童的不幸的原因,然后更为重要的是:要是能力差的学生在学校里的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气氛中,任何时候也不要感到自己‘不够格’。应当为这种儿童找到他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选择出它能够接受的克服困难的途径,用有趣的、引人入胜的工作吸引他,以便使在智力上不停地得到发展。”这里讲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说的非常详细。我们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放弃,我们应该用适合他的方法让其改变,让其不停地得到发展。想想自己的工作,有时候是不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也就放弃了?

书中还讲到:“对待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这告诉我们对待这样的学生责备是无用的,让他们死记硬背也是无用的,应该是让他们探究和思考。想想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学生学不明白了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我们有没有批评和责备?我们有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探究和思考?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非常透彻、非常清晰。

对待学困生应该因材施教。如书中讲到的:“给一些人的作业比较容易(只限于大纲范围),给另一些人的作业比较难一些(超出大纲范围)。”我想可能很多老师是这样做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是这样说的:“关于学生分化成各部分的情况,我们永远不让学生知道内容。”我们试想一下自己,老师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有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本身就是差生,是不是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在学习上就是不行?苏霍姆林斯基是反对这样的,我们是不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这其中充满了老师无限的爱。

当然书中关于学困生的教育不仅仅就这些,不过就上面的这些就已经说得十分精彩了,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是否十分清晰了如何对待学困生,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做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他对我们的点拨和指导,这便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之一。

 

2018年8月31日星期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