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材施教

(2018-07-09 21:04:01)
标签:

杂谈

                             因材施教

        今天上午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关于因材施教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写到:“在学习中,无论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要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做的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段。”这简短的话,就告诉我们我们教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因材施教。
         书中还举了帕夫雷什中学教师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萨克的数学课的例子。“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而解题占用上课的90%的时间),他们所教的班分成了好几个组。在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解出任何应用题。对这一部分学生来说,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题目外,教师还要挑选一些超过大纲要求的习题:应当给这些学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轻松、要求紧张地动脑工作;或者说稍加指点和提示就能做出来。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适合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地脑力劳动、探求和克服困难分不开的。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有时解答不出来,在他们做作业的过程中,对这些学生的帮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做的少一半到三分之二,但是教师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教师要为他们专门选择一些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我看到这个数学课的例子,我感到他们的学生状况,和我刚刚教完的六年级学生状况是一模一样。我在教学时,我也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我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对照书中的这个例子,发现我做的还不够细致,没有做到书中的这么详尽。书中的方法是我应该学习的,是我应该好好实践的,从而要摸索出有效的操作方法。从书中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操作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实不管怎么做,要想做好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上面说的分组是因材分组。谈到分组,我又想到了我们实行的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就是让学生到前台,老师退下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生本课堂中也谈到了分组,这里的分组根据生本课堂的需要,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混合分组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一般的学生,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一般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生本课堂的分组是这样的,本书中的分组是因材施教。生本课堂的分组是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一般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前面说的是书中因材施教的例子,我又想到了我们刚刚进行的远程研修,远程研修中有一个李镇西老师N年前的一个讲座。李镇西老师在讲座中讲道,他刚刚接手的一个班,他遇到一个可以说各个学科知识掌握得非常非常差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到个位数;并且课堂学习习惯不好,不遵守课堂纪律,还影响别人的学习;这个学生家庭环境很不好,父母多次结婚离婚,家庭教育很差,品德方面也很差,这个学生是让老师非常头疼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当时是教语文学科的。李镇西发现这个学生喜欢看小说,于是李老师就让这个学生上课的时候读《烈火金刚》这本书,读到好的地方要把好的语句抄下来。这个学生问李老师,真的这样吗?李老师说,你就这样做,不去影响别人,从此这个学生有事做了,每天都非常愉快了。李老师用这个方法,这个同学上课时不再打扰别人,而且读的非常入神,放学的时候,老师把书和读书笔记收回去。因为书中的故事非常精彩,今天读到那个地方,下面的故事什么样这个同学非常期待,完全进入了故事之中,于是更期待明天到校学习。这样这个学生有事情做了,一方面不打扰别人,另一方面通过读书、写读书笔记提高了语文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李老师对这个同学及时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慢慢提高要求。这个同学在李老师的培养下,语文成绩逐步提高,其他学科也有明显的进步。这个同学和李老师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李老师由于工作调动不教这个学生了,这个学生抱头痛哭,这个学生非要送给李老师礼物,李老师说你不用送别的,你把你的读书笔记送给我就行了。于是这个同学把厚厚的读书笔记送给了李老师。在数年后,李老师在某个地方进修,下课李老师推开教室门看见了这个学生,这才知道这个同学已经成了兵哥哥,成了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同学利用探家的机会来见他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人。这个故事就是很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对于这个特殊的学生,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教育。而李镇西老师的方法就很符合这个学生特点,然而并且很好地改变了这个学生。让这个学生在学知识之前先学会做人,先学会做事。李镇西老师的这个故事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这个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得思考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上面说了两个因材施教的例子,然而对于进行教育教学的独特的自己,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能教条,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灵活处理、灵活运用,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尽可能的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老师的工作才是做好了,这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2018年7月9日20:00于家中定稿(写于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