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俞正强老师专业成长的方法
(2018-03-10 22:22:0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学习俞正强老师专业成长的方法
——读俞正强老师《种子课》一书的感想
前一段寒假时间,我们临沭小数精英群共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一书,我们同时观看了俞正强四节精彩的课例(其实我自己看的更多),上交了四次作业,进行了两次研讨,可谓收获颇丰。现在已经到了3月初,回想起来,只留下了四次作业的文字材料,竟然没有总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感觉不太完美。恰巧今天周六,不用上班,那就完成这篇读后感。
俞老师这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包括两部分:第一章《什么是种子课》,第二章《如何上好种子课》;下编《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包括两部分:第一章《感悟学生的发展》,第二章《反思教师成长》。
先说上编《种子课,生长的课堂》。我感觉上编的这两章是本书的重要部分,通过具体的课例重点阐述了“什么样的课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在谈到什么是种子课时,俞老师说他并没有给种子课下个准确的定义,而是通过举例子来说明什么是种子课。本书中的关于种子课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这节)种子课的意义,就是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就会省时间。”(第22页)本书第24页写到:“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哪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对这样的课花力气,精雕细琢。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模糊,并于非基点或非节点的生长课上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就不难了。”本书33页写到:“知识本身包含显性部分和隐形部分,如同一颗种子,有胚有芽,胚、芽不可分离,所谓有外有内。若将胚、芽分离了,芽虽然可以青一段时间,却终将萎去。这样,如果将内、外作为视角,有的课有外无内,有的课有外有内,为便于交流,我们将这种有内有外的课称之为我们前文所论述的种子课。种子课,以期一种生长的力量。”
本书在谈“如何上好种子课”时,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谈的——从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基本样式、学生的经验、先期学习、选材和立序、预设和生成、经历体验探索、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谈。在谈时,又不是空空的理论,也是结合具体的课例,做到了言之有物,讲得清楚,给一线的老师很好的指导。
下编是《种子课,为了每个人的生长》,这是俞老师从其他侧面谈种子课,这部分是对上编有益的补充。这编的第一章主要谈的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感悟学生的成长——从童言童智、关注学困生、学生为何害怕考试、学困与学习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课堂等方面来谈的。俞老师也是就事论事,谈的详细、清楚,让人明白。第二章主要讲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讲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因素、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进行教学引导、重视师生互动几个方面来谈的。这部分无论对于老教师还是对于青年教师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给每个老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我们应该站在俞正强老师的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上面说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其实我想概括地说:这本书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专业成长。我认为,上编就是俞老师以自己研究小学数学的实例(研究成果:种子课)来告诉我们怎么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俞老师通过一个个精彩的观点、一个个精彩的课例向我们展现了自己思考的过程、展现了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独特、案例精彩、观点鲜明。下编从其他侧面向老师们展现了如何专业成长,尤其是下编的第二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专业成长发展的五个阶段、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因素、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等内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如何进行专业成长,给每个老师指明了道路和发展的方向。我想这一点是我读这本书收获最最大的地方。
通过阅读本书,俞老师思考问题的深度让我惊叹,俞老师对待小学数学教学的痴迷让人佩服,俞老师对学生无限的爱让人敬仰。我想说,我读这本书的收获,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立体,我从多个方面都收获满满。感谢俞正强老师带给老师们这么宝贵的一本书。
2018年3月10日21:30写于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