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二分法”和“三分法”,我脑子里有点想法,有点思考。但是可能我理解的不够准确、不够深刻。我听过曾仕强教授说过这个“二分法”和“三分法”,脑子里有些印象,于是根据我的观察和经历,有点自己的思考,于是写出来总结总结、梳理梳理,不见得完全正确,有缘能看到我写的文章的朋友,如果对你有启发,便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如果你觉得我写的有不对的地方,欢迎交流探讨,因为我也是凡人,也有想的不对的时候。
先说一说我说理解的“二分法”和“三分法”。简单举个例子说“二分法”和“三分法”,一般对于事情来说,“二分法”就是分成好坏、对错,“三分法”则分成好、坏和介于好坏之间的(或者说不太好不太坏),对、错和介于对错之间的(或者说部分对部分错);再例如位置方面“二分法”分为上下或者左右,而“三分法”则分为上中下或者左中右。简单说,“二分法”就是分成两个方面,“三分法”就是分成三个方面,“三分法”有两端的两个和介于中间的这样的三个方面。我觉得我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二分法”,而我初次听到“三分法”是参加工作后听了曾仕强教授讲《易经》的时候,当时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当时曾仕强教授曾说过,“三分法”才是真正中国人的思维,而“二分法”是西方人的思维。最近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一个讲座,华老师也提到“三分法”的思维才是正确的。我发现,原来华老师的一些想法是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从而让我更加认识到“三分法”的重要性。
下面说说“二分法”的坏处和“三分法”的好处。还是举例子说,举上学的学生的例子。老师在教室里表扬优秀学生,老师说哪些学生表现优秀。没有被表扬的学生如果是“二分法”的思维,那么他会想:老师表扬了优秀的同学,因为优秀的学生里面没有我,那我一定是不优秀的(或者说认为自己差的学生),自己会灰心丧气,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甚至自暴自弃。没有被表扬的学生如果是“三分法”的思维,那他会想虽然表扬优秀的学生里面没有我,我还不是非常优秀,但是我并不是最差的,我要好好努力,不要成为最差的,我要变成优秀的。这样的思想是比较积极的。这是我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还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这人做事做的是好事,但是有个地方做的不好,别人就没考虑他的感受就指出来了,于是他就生气了,你说我这个地方做的不好,那我这个事情还不做了。这是典型的“二分法”的思维。他不允许别人说一点不同的声音,他的思维就是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做要么不做。他的思维不是“三分法”的思维,他不是我改正不对的,从而把好事继续做好。这便是“二分法”的坏处,它容易让人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这里我们更看出“三分法”的好处,“三分法”思维的人做事更稳,不会走极端,做事可以减少很多失误。我觉得“三分法”的思想更接近于“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怎样的,我也说不清楚,只是认识上的一种感觉)。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明白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明白“三分法”的思维方式,去掉走极端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的更稳,过得更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