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问题教学”——初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之一
(2017-04-08 10:52: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后感 |
什么是“大问题教学”
——初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有感之一
“大问题教学”是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倡导的。要说到黄爱华老师的头衔,那是很多的:全国第二届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组编教育家成长丛书《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特聘专家;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大问题教学”倡导者与实践者。张文质先生倡导的“生命化教育”与“大问题教学”合起来便成了“生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究。张文质先生是我佩服的有良心的专家学者。黄爱华老师和张文质先生都是我所佩服的,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做的是正义的事情,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做的是对千千万万的孩子、千千万万个家庭有好处的事情。正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比较虚心的学习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内容。一个通过读黄爱华、张文质等著的《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二是通过观看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经典课堂视频,让自己从中能够学到一二,从而改变自己的课堂。下面通过初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这本书,来聊一聊什么是大问题教学。
“大问题”这一名词来自罗伯特·所罗门教授所著《大问题:简明哲学》一书,这本哲学入门读物按照哲学上的“大问题”来组织写作,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阐述,逐步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并享受到思考的乐趣和思想的光芒。受之启发,黄爱华的团队开始在小学数学学科探寻一种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将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大问题”关注课堂的主要内容,便于教学目标完成,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生成一种新的教学结构。相比过去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具有思维的开放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在“大问题”教学模式中,由几个“大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呈“板块式”结构,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深化课堂内容的学习,更好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走向丰富和厚重,实现了师生生命对话和成长。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以案例的形式讲解的,而我这篇的读书感想更多是理论性的知识,因为要展示案例需要打很多字,所以就不举案例了。
一、“大问题”教学的问题引领
问题是“大问题”教学的心脏。“大问题”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对问题的思考。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re(哪里),这三个问题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元认知水平正是决定解题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正是“大问题”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大问题”教学的标签。
“大问题”教学总是针对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的核心发问,所提出的“大问题”是指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更高水平、以探究为主的问题。当然,这里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它不是指范围的大小,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教师要在研读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大问题”。
二、“大问题”教学中的差异化
在教学中关注差异,其核心在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在“大问题”教学中如何实现差异化的导?在实践中运用的“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导学策略——把探索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学生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与此同时,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部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大问题”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大问题”教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自主学习,又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了现代教育和课程的“学习为本”的价值观念。
在“大问题”教学课堂上,“大问题”具有思维的深度,具有探究学习的挑战性,蕴含丰富的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要求具有“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搜集有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类比与猜想,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合情推理虽不是一种严密的推理形式,却是数学探究和发现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主要具有猜测结论、提出猜想的作用。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为,丰富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优化认知结构。
四、“大问题”教学中的深度对话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主体性”。要保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不仅仅是对话者双方的言谈,而且是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对对方的真诚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应该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对话的核心是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中,师生的对话应该是以思辨的交锋、智慧的生长为核心,是一个围绕数学教学目标与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的思维过程。没有思维作为师生对话的核心,一切对话与沟通变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意义与活力。所以,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五、“大问题”教学中的“让学生教”策略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有的学生可能还需要课内进一步的学习。如何对待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如何让学生学的更有效率?如何让学生更好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大问题”教学理念认为,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是一个好办法。
什么情况下适合聘请一个“小老师”到台上讲解?“大问题”教学理念认为,在研究的问题和结果具有比较强的指向性,大家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情况下,聘请小老师比较合适。
当学生做“小老师”时,老师怎么做?一是相信学生能说清楚,把讲台交给他;二是离发言学生远一点,不需要总插嘴;三是回应发言要慢一点,坚持先生后己;四是不越位才到位,总结是学生的事情;五是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在关键处不漏痕迹地帮助学生。
以上五点,算是“大问题教学”的特征吧(我这样说的)。看起来,这五点是非常好,但是不知道这样上起课来是什么样子。这就需要观看“大问题教学”的经典课例,黄爱华的课例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看过经典课例,我们可以直观形象的知道“大问题教学”是什么样子。当然学习“大问题教学”,不能只看经典课例,还要看理论性的东西,这样会理解地更准确一些。我觉得“大问题教学”更多地是教学技巧性方面的东西,我觉得学了之后很有用,能够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阅读《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这本书,我对什么是大问题教学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中受益匪浅,写此读后感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