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高效课堂和常态课堂的理解

(2017-02-20 21:04:22)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想感悟

  记得前几年教学上提到“高效课堂”这个词很多,我还记得曾经有一次继续教育考试(知识更新考试)考的就是关于“高效课堂”的一本书上的知识。我觉得高效课堂意思主要体现在“高效”二字上,就是一堂40分钟的课,要有一定的知识容量,课堂效果要好,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好,我想这样大致可以称得上“高效”。在说“高效”的同时,当然达到高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要是科学的,不能够不择手段。这样每堂课高效,每一周的教学也就高效,这样每个学期的教学也就高效,自然教学质量就很高。最后的教学质量高低,取决于实实在在的每一堂40分钟的课的是否高效。所以一些领导、专家提的“高效课堂”,毋庸置疑是非常正确的。

  何止课堂需要高效,做什么事情高效都没错。相同的时间,你做的事情效率高,你就占优势。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锻炼自己要高效,你才能处在不败之地。甚至想自己成功,你用的时间还有比别人用的时间还要多。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努力做到每堂课要高效。或许自己对自己的课堂还不很满意,但是我们要在达成高效课堂的路上,我们要为实现高效课堂而不断地努力。

  最近,县、街道领导提出了“两学一上”的要求。“两学一上”就是学课标、学教参、上好常态课。我觉得“两学一上”的提出,并不是过高的要求,而恰恰是每个老师每天的工作应该做好的事情;“两学一上”的提出,并不好高骛远,而恰恰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教学实际、符合教育规律。我觉得《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更多是理念性的东西,改变我们的思想,例如课标中“理念篇”中的部分,如十个核心概念,如四基、四能,如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而教参书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内容,如教材设计意图、教学建议等,教参书上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看教学参考书,我们对如何教学就会很清楚,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游刃有余。对于一般和一般以下水平的老师,教参书会给老师很好地指导作用。我想像特级教师,参考书也会是一种参考,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会很强,他们更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觉的关于“上好常态课”,就是上课我们平常的课。我觉得这个“上好常态课”应该是对比“讲课比赛”而言的。我们知道,为了讲课比赛,教案要不断的修改,也要试讲很多次,关于讲课课件也精益求精,自己能修改到满意的自己也会不断地修改,自己修改不了的就请人修改。为了讲课比赛能够获得好成绩,也是下了很多苦工。夸张地说为了讲课比赛,简直就是扒了几层皮,换个好听的词语便是“蜕变”,最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而上好常态课,不必这么麻烦,用不着试讲这么多次,课件不用做的这精致。常态课重视的实效,重视的实实在在。如果说讲课比赛是一盘菜,既要做到“好吃”又“好看”;而常态课则注重既“好吃”又“实惠”,就这么“实实在在”。

  我觉得现在提的“上好常态课”,并不是不提“高效课堂”,并不是不提课堂的“高效”。我觉得“上好常态课”是从一个侧面提出的,我觉现在提“两学一上”:学习课标、学习教参、上好常态课,通过这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高效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只是“两学一上”的潜台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