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剧制作:要热情更要理智

(2008-03-27 08:45:29)
标签:

文化

分类: 【優秀博文展】
   “我们看好这个市场。”几乎所有受访的与音乐剧制作有关的人士最后都在向记者强调这句话。

    随着音乐剧热潮在国内愈演愈烈,不少公司都加入到音乐剧制作的行列中,对未来市场前景的美好预期是支持他们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音乐剧制作中的种种问题也并不因为前景看好而稍减几分。

几分天下?

    尽管是一种外来的舞台样式,但是音乐剧在近年的火爆还是吸引了不少制作力量加入。大体说来,目前国内从事音乐剧制作的有关实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有外资背景的制作公司,这些公司大都采取和中方公司合作的形式,以引进世界知名音乐剧或者制作世界名剧的中文版作为主业,并且大都声称今后将致力于制作本土音乐剧;第二类是相当数量的民营公司,以制作中国原创的各种规模的音乐剧为主;第三类则来自于各级文艺院团,因为音乐剧日渐受到市场追捧,近年来有不少院团开始尝试制作音乐剧;第四类是各种艺术类院校,因为教学项目的需要,也会制作一些音乐剧。

    在这四类制作力量中,目前比较活跃的是前两类。其中,有外资背景的公司最为活跃,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已经经过多年考验的大量经典音乐剧。“我们在中国有长期的发展计划。”接受记者采访时,百老汇亚洲娱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璐璐表示,“我们致力于制作可以在全亚洲巡演的音乐剧,其中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一块。”这家公司曾参与过《音乐之声》、《西区故事》、《42街》等百老汇音乐剧中国演出的制作,在2006年还推出了著名音乐剧《I Love You》的中文版。

    看好中国市场的还大有人在。去年9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就与英国的卡麦隆·麦金托什公司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将联合投资组成国内首家致力于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制作与推广的音乐剧制作公司。

    在业内,这种制作中文版的操作方式被称为“描红”。在这种方式之外,有些公司显然更加看好本土化音乐剧的发展。在北京,就有一家奥地利人投资的公司,正在制作一部名为《激情卡门》的音乐剧,除了导演和出品人是由外方人士担纲外,这部音乐剧制作团队的大部分和表演团队的全部都由中国人组成。

    “对于我们来说,最直接最快可以达成的方式,就是引进国外已经成功的音乐剧,其次就是推出中文版,其实原创本土音乐剧也在同时进行中,但是这个是最需要时间的,在国外,要推出一部成功的新剧目往往需要5到7年的时间。”在张璐璐看来,引进、中文版和原创是外资背景公司的音乐剧制作的三步曲。

    而对于那些活跃在音乐剧制作领域的民营公司而言,创作出中国的原创音乐剧从一开始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去年9月,号称投资5000万元的原创音乐剧《蝶》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了首演,尽管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这部音乐剧还是为国内原创音乐剧吸引了大量的人气。而早前,一部叫做《金沙》的原创音乐剧也曾引起轰动。除此之外,出于对音乐剧的热爱以及对其市场前景的看好,很多规模要小一些的民营公司也在进入音乐剧制作的行列,比如音乐人小柯去年年底就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推出了小剧场音乐剧《凭什么我爱你》,获得了不少的好评。与此同时,国内其他顶着音乐剧名头出现的演出也在不断增多。

    “这两年,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的确多了。”张璐璐在谈及目前的市场形态时总结说。

数量无法掩盖的质量之痛

    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这个领域,但数量并不能掩盖目前国内音乐剧制作存在的问题。“现在折腾钱折腾人的多,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干的少。”号称最大的中文音乐剧爱好者网站的中国音乐剧爱音客网站的执行站长Phil对记者表示。

    与他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北京舞蹈学院研究音乐剧多年的慕羽老师,“现在并不缺有激情和冲动进入音乐剧制作领域的人,缺的是理智的人。”

    的确,相较于国外已经发展了多年且彻底产业化了的音乐剧制作领域,国内还差得很远。而这种差距并不是引进某些先进的模式,比如制作人制等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克服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

    “其实这几大制作力量都各有优势,比如说有外资背景的,他们的制作经验很丰富,民营公司则比较了解中国市场的运作方式。”Phil对记者表示,“单从运作模式上看,国内和国外的差距并不大,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实施。”

    具体说来,“国外的音乐剧大多采用项目负责人制,这个责任人对投资人和市场负主要责任。这个负责人一般由制作人担任,也有可能由作曲家或者导演担任。但有一点,一旦确定了这个负责人,他就必须对整个团队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大家可以自由讨论发挥,但是最终决定权在他手里。”

    与这种协调一致、规则清晰的制作方式不同,国内的音乐剧制作则存在诸多弊端,常常是制作人、作曲家、剧作家、导演、编舞、舞美等开会开三四个小时没有一个结果,因为谁都当自己权威,结果谁也当不了权威,谁也做不了主。在另一些情况下,制作人只是成了一个管钱的,根本无法对剧目制作的艺术质量和市场前景负责。

    说白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的大多数艺术创作力量并不能够适应目前的市场化取向。而经过西方国家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音乐剧制作模式,更不是学得一个皮毛就可以尽其精髓的。

    “我觉得,国内目前制作的有些音乐剧陷入了巨型音乐剧的误区,在国外比如说百老汇,巨型音乐剧可以上演,那是因为那里市场上小、中、大三种音乐剧俱全,还有盈利的音乐剧和非盈利的音乐剧,是一个很成熟的音乐剧生态,足以支撑起巨型音乐剧的演出。”慕羽对记者表示,“所以,目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全面认真地学习经过人家证明了的科学制作流程和模式,改变国内的制作力量比较单一封闭的现状。要知道,在国外,很多好的音乐剧是修改出来的,是通过与观众不断的沟通、交流来更新的。”

    在最为核心的制作模式的问题之外,目前国内音乐剧还面临着人才和资金两方面的困境,“我们在国内制作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关表演人才。”张璐璐对记者说。这也是许多有外资背景的制作公司都把办学放在了发展首位的原因所在。虽然音乐剧发展得红火,但资金问题依然存在,“音乐剧也属于收效慢的戏剧演出的范畴,所以也存在资金来源少的问题。”Phil对记者表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