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后来的发展并不沿着我们想象的轨迹行走,临沂解放后,南方地区非常需要干部,组织采用自愿报名的办法,这一点我从后来《南下》的电视剧里也看到。但是有两次南下的机会父亲都没有去,其中有一次是参加类似省党校的培训(那时父亲的工作岗位相当于县团委书记),后来参加这次培训的干部多数都委以重任。至于原因,据表哥讲主要是奶奶拖了他的后腿。据说还有一段奶奶为了阻止父亲而“大闹
”县委大院的故事。真与假只有父亲和奶奶知道了。
不知道是出于这个原因还是还有别的原因,独傲的父亲选择了“解甲归田”。
我们姊妹大了之后,常常在私下里抱怨父亲的不坚决,为何不能像影视剧里的人物那样,跑出奶奶的手掌心呢?否则我们不会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也许都成了高干子女了。当然,如果当年父亲不顾奶奶的阻拦南下的话,也就没有我们这些姐妹兄弟,呵呵,这是母亲的玩笑话。
但是现在分析起来,我感觉到当初父亲的内心应是很纠结的,一是,家庭对于父亲来讲确实是一个负累。奶奶那时应该六十多岁,爷爷为了保护父亲,早已被王洪九(沂州道皇协军、国民党临沂行政督察专员,杀人如麻的恶棍)部下杀害于临沂万人坑。奶奶还是一个有几分憨气的人,而父亲的唯一一个姐姐又远嫁他乡。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孝子,怎么能忍心抛下奶奶不管呢。 再说南下不是在当地打仗,还能抽空回家看看,没有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不可能回来。二是,父亲当兵的本身就是为了吃饱饭,能否做官做多大的官,在他眼里应该不占主要地位。三是,父亲的性格带有天生的傲气,当兵几年一直优秀,家庭给他这么大拖累,两次都没执行领导的号召去南下,怎么说也不符合他好脸面的性格。
父亲回家虽然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但是父亲做这个决定时,内心肯定也很挣扎,如果让我处在那个地位上,也许会做出和他一样的决定。反过来讲,如果父亲都像影视剧里的高大形象一样的话,父亲就不是他自己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