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盆史话
标签:
蟋蟀蛐蛐罐儿玩虫老北京风俗杂谈 |
分类: 家人文章 |
这是已故二叔早年的小文,他喜欢玩虫,所以写了许多关于蟋蟀的文章寄给我看。对于老祖宗的蟋蟀文化,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传播。现代人都住高楼大厦了,蟋蟀的声音也听不见了,80、90后可能都不知蟋蟀长什么样子了。很长时间没有发表家人的文章了,前些天,有人转载了二叔的文章,我才知道点击率已300多了,所以今天再发表一篇。
养斗蟋蟀蔚然成风,蛐蛐罐儿当然随之倍受养虫爱好者的青睐而异感兴味,因为此物有三价值说:欣赏价值;实用价值;收藏价值。其高档罐儿可评属清玩古董之类,故养虫者如偶幸获一历代真品罐儿便如获至宝喜不自胜。
因此物早已失传,故此宫廷罐儿已罕称“绝品”。
传世于民间最为驰名的当属明朝万历年间“万礼张”瓦盆,从各方面详尽端相评考为真品.并从未发现仿造品,其盖行文书曰:金龙戏仿唐宫制,引得秋声到枕函。落款:可人。盖底章为柳叶花边中长条楷体印“万礼张造”因为当时“万礼张”以暗火窑制瓦盆为九种印:万礼张造、白山(最佳品)、秋虫大吉、永战三秋、永乐三秋、永远长胜、怡情雅玩、春游秋乐、净面(无款)、此罐为螺旋底,造型各异,养盆为主斗盆较少,其量极少更为罕见,特长是虫入盆冬暖夏凉干显适宜虫不易病,尤其鸣叫声大于旷野,其制造技艺共振原理是多么奇妙了。此盆于保定虫具收藏家夏美峰先生所占有。
清朝康熙年间赵子玉澄泥制盆(一说雍正年)又分十三种,即黑花、白泥、净面、瓜皮绿、豆瓣绿、倭瓜瓤、桃花冻、蟮鱼青、鳝鱼黄、藕合盆,泥金盆、深足子玉、都人赵于玉。另制盆八种口诀是,全福永胜战三秋,淡园韵亭自古留、敬闲二斋双恭信、乐在其中第一流。其大意是:全福永胜、永战三秋、淡园主人,韵亭主人、敬斋主人、恭信主人、闲斋清玩、乐在其中。
人是万物之灵,天津制盆名匠郭景声老师傅和美号驰名“花盆王”两家作坊按古制程序精心仿造赵子玉罐可相媲美卧龙封顶盆为郭景声制,尚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球、五子登科、五福捧寿等浮雕精盆。于当代而言此盆驰名全国闯入香港其身价首屈一指。另有赵子玉“桃花冻”真品盆现仍全归夏美峰先生所珍藏。
仿制泥盆工艺是,取深层纯净泥土,经多次过滤后再经阴泥(阴晾)多日,再反复揉泥,而后进行拔形,整形、雕刻与落款人窑烧窑可分暗火(无火焰,盆为青、绿、灰色),明火(有火焰多高200为红赤色)硬度较强,而后凉出窑,再需进一步加工,研口,抛光、用儿茶、石榴皮等加土石夯成药底(新创)。今古泥盆其质量壁厚,密度理想,敲之当当作响,空间宽大按季节干湿度得宜,研口避风虫入盆冬暖夏凉,有潮显气盆壁无水,虫不受蒸热,如再放串儿(过笼)又通风而隐蔽易配雌,故此不撞盆,不透光,隔外音、杂气、虫蚁难侵干扰.虫有静神养息保障,总之,虫居此盆安全少生病是养虫爱好者梦寐以求着实喜爱的虫罐。另—种是江南地区罐儿以苏州齐门外陵墓镇驰名,其制造是用本地赤红土烧制而成,虽制艺精美但透水性极强.适用于南方阴雨潮湿地,北方决非适宜,虫居非死即伤,故尔不必赘述
瓷罐历史可追溯唐代天宝年间《开元天宝遗事》有详载,时下夏美峰先生仍收藏着古代与近代瓷罐儿百件。
于二十年前保定玩虫者寥寥无几,因经济条件有限可称“小玩”,使用罐儿亦不伦不类,随社会潮流演变养虫者逐年风行,自蟋蟀协会成立以来一跃为几千人之多,闯出“大玩”,此时河北省监狱瞄准时机开展经济效益,开窑烧了几批瓷罐儿,质量尚佳博得社会认可,外省瓷商也前来抢占市场但晚矣。至此保定养虫者罐儿开始更新换代。有眼光人开始即收藏省监狱所制瓷罐,有老寿星、花鸟、风景人物等多种,目前开始逐入文物之列,保定文物市场已有门市,仍有人以120元一个收购“老寿星”头号盆,其身价猛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