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芽香
陆琴华
吃过黄豆芽,也吃过绿豆芽,可你吃过花生芽吗?无边落木萧萧下,到了秋天,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红了脸,花生也到了收获的时节了。而用花生芽炒出来的菜也格外香,令人难忘。
在我印象里,农人收获花生要比割稻子、砍高粱费事得多。望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花生地,那时花生秧子不再绿油油发亮,而是有些枯萎,像被刚刚被霜打过似的,蔫了,叶儿发黑,可那茎儿却是更加有了韧性,也就是用手去拔,那茎儿都不会折断。这就给农人收获花生创造了便利条件,那就是不用任何农具,伸手用力去拔,哗啦一下,一窝足又七八十来根的花生秧子就离地了,低头往下一看,根子上缀了不少花生果,再抖抖,果上的泥土落地了,就白白花花一大串。这种收获花生米方法通常是几天前下了一场透雨,土壤湿润,有利于收获。可要是一连好多天不下雨,那地干旱得根铁板似的,你再怎么用力,都不易连根拔起花生秧子,即使拔起花生秧子了,那根须上的花生果说不定都还在地里一动不动,也就是落在地里。这时不是犁耕,就是双手抱着铁锹用力挖。不管用何种方法收获花生,也不管农人在收获花生的时候是如何卖力和仔细,总有或多或少的花生果落在地里,哪怕来到地里复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拾秋也不可能把落在地里的花生果都一一收上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般情况下,有收获就得有播种。夏天这样,就是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不,待花生果都上场了,要准备种小麦了,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好几天,适时播种麦子的脚步只好停一停。可是农人要是来到地头瞧瞧,呀!被雨水湿润了的庄稼地里不时冒出一些芽儿。这些芽儿矮得如娃娃,胖嘟嘟的,一脸的稚气。稍高些的就像贵妇人一样丰满,有性感。农人发现了,就像当初他收获花生果的时候匆忙、上心,上前,弯腰,伸出右手,稍稍用点力就把那些芽儿拔出来,丢到随身带来的竹筐子里。这儿的芽儿拔完了,抬头一看,别的地方也有这样的芽儿在朝农人招手,也朝农人微笑。用不了多长时间,筐子里就堆积了不少这样的芽儿。说了这么多,这些都是什么呀儿呢?“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它们不是诗歌里的草芽,也不是“浸水绷圆芽长长,常温适合不需光”黄豆芽,更不是“启将小绿红管里,惜见亮
亭亭立此家”的绿豆芽。那它是什么芽儿呢?而是“瑶池琼浆映翠玉,出水芙蓉香四溢”的花生芽。原来花生果落到地里,几场连阴雨,它们不甘寂寞就一个个冒出头儿来争奇斗艳。
用黄豆生出来的芽儿能吃,用绿豆生出来了芽儿也能吃,落在地里的花生果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出芽儿来了,也能吃。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花生芽儿,它的母体花生米外围还有一层硬硬的壳儿,也就是花生壳。上锅热炒之前,得把那些壳儿剥掉。过后水洗干净就行了。据资料记载,那小小的花生仁,营养丰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含有维生素S、B、E、K,还含油酸、硬脂酸、棕榈酸、落花生酸和蛋白氨基酸等,当然,也有药用价值。所以花生芽上锅,根本不用借助大油大荤的肉类蛋类等物来增加口感。爱吃辣的,放点辣椒即可。爱吃甜的,放点白糖也管。照样喷香、鲜美、可口!
平时父亲没有什么嗜好,吃饭之前爱喝一杯,要是见到我家清炒一盘花生芽了,会激动地说:“天上有龙肉,地上有驴肉,这花生芽不比龙肉和驴肉差!”就破例用这花生芽做下酒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