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月7日搜狐网发《古代文人的医道》

(2024-04-08 07:07:03)
4月7日搜狐网发《古代文人的医道》

古代文人的医道
作者丨陆琴华
图片丨网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杜甫《春望》里的两句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实,杜甫还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呢。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国势每况愈下,杜甫的生活也是越来越艰难,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像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当他流落到甘肃同谷县,即现在的甘肃成县,杜甫已经靠行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了。
成县跟全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山上、小径上、河流边等,到处都长满各种各样的药草,比如车前草、灯芯草、野葡萄、蒲公英等,杜甫就把它们一一挖起来,放到随身挎着的篮子里,待回到自个的住处了,或煎熬,或捣成药末,送给当地老百姓。一把草药治百病,甘肃老百姓服了杜甫配的药,一个个都解除了疾病的忧患。这是现代诗人冯至《杜甫传》里记载的。
众所周知,《红楼梦》以贾宝玉及其表妹林黛玉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封建王朝由盛到衰的全过程,揭示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作者曹雪芹不仅用他如椽大笔给我们送上一顿文化大餐,也给我们送来了不少治疗疾病的药方。
比如《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章里,有一个情节写到秦可卿病情越来越重,请了不少医生来看都不见效果,甚至太医来了,也不见一丝儿好转。就在众人无计可施,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冯紫英向贾珍推荐了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 ”——张友士前来宁国府为秦可卿诊病。经过这“幼时从学的先生 ”诊断,这医生认为秦可卿被前面的,尤其几位太医耽误了。
不过,还不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也就是还有三分可治的希望,这希望是“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于是写下了一个益气养荣补脾和肝的汤药方: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川芎半钱、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至于书中涉及到的诸如林黛玉用的人参养荣丸,薛宝钗用的冷香丸也不在少数,有人做过统计,《红楼梦》涉及的各种药方不下于十二类。由此可知,曹雪芹不仅是造诣高超的小说家,真的还是一位中医老手呢。
李汝珍借助多九公的嘴在商贾的路上向世人介绍或者推荐不少中医药方,比如秋葵方。唐敖、多九公和林之洋一行藉海外巡游之际贩运货物,转手赚个差价度余生。当他们一行来到厌火国,行不多远,就被一群“面如黑墨,形似猕猴”的人强行拦住,原来他们遇到强盗了。林之洋不比唐敖和多九公是一介书生,是名副其实的商人,越千山涉万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来赚钱的,而不是出来施舍的。那群强盗见唐敖他们不愿意施舍钱财就一齐呐喊,个个从嘴里喷出一团团火焰来,直朝唐敖他们三人扑来。
唐敖他们何时见过这种情景?一个个吓得就朝船上奔跑,林之洋呢?胡须早已被火烧得一干二净,那嘴边还火辣辣地疼痛难忍,不知如何处置,多九公就送了个“秋葵”的方子给林之洋。秋葵的叶子宛如鸡爪,又叫“鸡爪魁”。多九公告诉林之洋秋葵花开放时,把鲜花用筷子夹住放入有半瓶香油的瓶子里,直到把花装满瓶子为止,然后密封收藏起来备用。这种药方“遇有汤烧”有奇效,用多九公的话来说就是“搽上立时败毒止痛。”如果遇到伤重的人就连搽几次,没有不好的。林之洋依照多九公的说法去做,嘴巴不疼了,过了两天连被火灼伤的脸也好了。
再说一个去暑方。尽管那时已经是秋天,可是秋老虎肆虐不已,再加上厌火国距离寿麻国不远,唐敖他们就觉得燥热难耐。寿麻国热到什么地步呢?多九公介绍:“彼处白昼最热,每到日出,人伏水中;似暮热退,才敢出来。”这么热的天,中原人怎么受得了呢?船上就有一个水手中了暑,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这可吓坏了一些人,就四处寻医问药。多九公说:“众人莫急,老夫有药方。”就吩咐众人取回几瓣大蒜,自个从随身带来的箱子里取了一撮药末。把几瓣大蒜捣烂,和上药末,放到一碗井水里搅匀。多九公说:“澄清去渣,灌入腹中,自然见效。”多九公从箱子里取出一撮什么药末呢?原来是街心土。土也好,蒜也好,都一文不值,却是济世仙丹。像这些方子还有一些,比如平安散、治痢方等等。古代文人懂得医道并不在少数,苏轼懂,陆游懂,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医书不少,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里面的文字大都神采飞扬,诗味十足,简直就是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出来的,这也说明那些古代医学家文学功底深厚,非一般人能比。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在我国古代文史哲,还有医,甚至巫等也是不分家的,而古代文人懂得医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