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扬州晚报》发《月子里的馓子》


月子里的馓子
陆琴华
那时我在乡下,生活比较艰难,妻子生孩子坐月子了,小日子就滋润起来——我能吃上馓子了。
以前卖馓子的经过我家门口,妈理也不理,更不要说买给我们吃了。卖馓子的也识趣,在别的家门口会破着嗓子喊:“馓子喽!”到了我家门口则一声不吭就推着车子过去了。然而,妻子坐月子了,妈老远听见“馓子”的喊声,就赶紧拎着一袋上好的麦子在家门口等着。等卖馓子的过来了,妈把麦袋子朝车前一丢,说:“换馓子。”那时我妈可舍得了,一大袋麦子全用来换馓子了。卖馓子的乐得合不拢嘴。妈呢?乐呵呵地对卖馓子的说:“我儿妻子坐月子了。”声音很大,生怕人家不能听见。
平时对吃没啥讲究,能填饱肚子就行。妻子坐月子,天天能吃上馓子,美啊。馓子是油炸食品,好吃,有营养。我呢?对这油炸食品情有独钟。
妈换那么多馓子,妻子一顿吃不完。妈就把这馓子装进塑料袋里,用绳子把袋口扎紧。妈把一大碗水泡的馓子端到妻子面前,妻子大口大口吃,我在一旁瞪大眼睛看。妈出去了,妻子对我说:“你吃口尝尝。”我赶紧吃一口,生怕让妈看见了。我见妈还没进来,就又吃一口。妻子抹抹嘴说:“我吃饱了。”就催我把剩下的馓子全吃完。
妻子坐月子,亲朋好友送的礼也是馓子。七大姑八大姨,有送三斤的,有送四斤的。来了,妈笑脸相迎,热情相待。临走,妈给亲朋好友送上几个红鸡蛋。
送的馓子多了,妻子吃不完,就劝我吃。我给自己泡了一大碗馓子,妻子还在我的碗里放了红糖,弄得我像坐月子的人。
据说大才子苏轼遭贬前也没吃过馓子,流落到杭州,每天都能闻到从邻居家飘出的馓子香味,苏轼就想尝尝这馓子是什么滋味。那个做馓子的女子呢?不要苏轼的麦,不要苏轼的钱,却让苏轼用诗来换她的馓子。苏轼的诗是:“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是说这个做馓子的女子漂亮,待夜深人静了,于浓睡未醒中,这做馓子的女子还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
苏轼笔下那个做馓子的女子妩媚。而月子里的妻子被馓子养得白白胖胖,也更加好看呢。
责任编辑:进展
相关阅读:
https://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add.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