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银行间市场“钱荒”之后
(2013-06-29 08:51:26)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宏观/行业 |
银行间市场“钱荒”之后
趁着这次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问题,增持了不少银行股。民生、招行、兴业各有一些,以港股为主。
-----------------------------------------------
简单分析一下这次钱荒
1,拆短借长
一直以来,央行作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控制者,常常是看到市场流动性趋紧就注水。特别是碰到长假、春节、跨季末等关键时间点,央行总是想提供足够的流动性,防止市场大幅波动。
从2009年以后,某些股份制银行陆陆续续发现央行的这一操作特性。所以他们就打通了资产负债表,开始利用流动性进行套利。手法很简单,借短拆长。在投资端,拉大久期,提高投资收益率。负债端,从银行间市场拆入短期资金。
慢慢的,参与这一套利的银行逐渐增多,业务也从原本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扩大到同业业务。同时,缺口也越放越大,久期越拉越长。
到今年上半年,除了特别保守或者金融市场业务特别薄弱的银行,几乎所有银行都参与了这个套利游戏,这就导致银行间资产负债结构开始失去平衡。比如:1至2年期头寸大幅增加,短期形成现金流缺口,而且这个缺口限额越搞越大。
终于,央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投资端拆分
过去两年,市场诟病银行不停的融资,这是有误解的。银行赚钱模式无非是,利差*金额。在存贷比限制和利率市场化利差缩小,只有融资才能更高效的驱动利润增长。这与一般企业一样,进原料才能出产品。对银行而言资本金则是原料。那么,为何最近银行融资的声音降了?因为投资端,也就是理财出来了。
理财大致有如下几类产品:国债回购、利率债、信用债、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信托收益权买入返售、委托债券、券商定向资产、他行理财、信托资产等等。这里边有让表内信贷资产出表的通道,也就是说有降存贷比的通道。
信贷资产出表,既能赚中间业务收入,又能降存贷比,银行自然热情高涨。投资端主要投向大概就是这类非标资产类的理财产品。
不过,今年《银监8号文》之后,这个口子被堵上了。
3,投资端质量
几乎所有的金融风暴从表面上看都源自于流动性危机。我想这也是香港对“钱荒”反应十分敏感的原因。
流动性危机会导致银行和企业出现卖资产的行为。而市场中大量处置资产,则会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暴跌,这就让原本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出现资产衰退。但我认为中国的银行目前尚不会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
首先,银行间理财质量是高于客户端理财的。原因是在银行间出售的理财,大多数有潜在的兜底协议,这就迫使银行把质量较高的信贷资产拿来打包发售。这与美国的把低质量次级债资产出售给全球的行为有本质区别。
其次,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是相对封闭的,坑了某一家,在小圈子中就很不好混了。所以,在中国的银行间市场,很难出现违约。
最后,在“钱荒”事件中,未出现资产处置的情况。短期利率虽然很高,但银行宁可选择拆超高的短期利率,也未选择处置长期资产。这,一方面是没有处置长期资产的合适渠道,另一方面,也尚未到那种时刻。最多也就把之前套利赚的,回吐一些,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4,银行最大的风险
延益认为,银行面临最大的风险仍是信用风险。面对经济下滑后,不良率上升的风险,而不是短期的流动性问题。信用风险的暴露是缓慢的,可预期的,这与市场断崖式的下跌不符。
今年中报,银行预增仍是大概率事件。但今年不良率上升也是大概率事件,抄底的朋友得心里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