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总谈红12月

(2013-01-09 21:17:30)
标签:

杂谈

分类: 老巴的追随者们
    底部和顶部向来都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点位,特别在有了衍生品这个大杀器,极端值必然会被人为扭曲。投资买个股的话,不要说2132了,2300进场到现在都应该是盈利,甚至可以说2500以下都属于建仓区间,1949仅仅是空头陷阱。当然你要是做期指,猜错30个点就是大输赢。
    我一直说自己的彻彻底底的大空头,可是很多人就是看不明白。[嘻嘻],其实认真思考一下,我为什么不建议银行股超过30%仓位,为什么不建议参与明显波动率更高的小银行,为什么宁愿放大量仓位在衰股大秦上,为什么坚持在净资产附近选股,为什么喜欢可转债。好在,已经开始有人看懂了。
    未来两年的经济不支持牛市,市场的上涨,完全是蓝筹被动上涨而带动的;而所谓被动上涨是以估值不大幅提升为前提的,股价的上升大部分来自企业内在价值的提高。而市场最大的风险依然存在于中小市值股票,不仅仅是估值,也包括减持压力,甚至业绩真实性等等。此外部分机构重仓股还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如此,对于指数我并不悲观,上证2500点以下都属于建仓区间,但买什么可是大有不同呀。两年时间,市场回升到3000点以上,属于一个非常保守的预期。然后再纠结一段时间,等政治,经济环境都平稳下来,等小股票以及机构重仓股回到一个相对低位,然后各个不同板块形成共振,那个时候才是大牛市的开始。
    大蓝筹,算上红利再投,保守估计一年15%到20%,这还是在市净率不变的情况下。满与空是相对,过去半年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未来一段时间也是一样。300的权重经历过一次大调整,现在这种分级靠档,跟踪的是流通市值的比重,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四大行被减持,他们的权重反而要提高,并导致指数基金不断被动增持。这一点很可能是很多年以后,最终推动市场形成又一个6124级别泡沫的动力。当时候,想起我这条,别忘了清光股票呀。
    站在2014年的某一天,我们或许可以总结,这一轮的上涨,主线依然是银行地产,无非是地产开始于2011年4季度,银行开始于2012年4季度而已。虽然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其他机会,但本质上这一轮仅仅是超跌的银行股地产股的估值修复而已。当然,银行上涨之后,估值相近的一大批大蓝筹的估值也自然被推高。在我的模型里,2013年已经走完了大半,我已经开始思考2014的问题了。
    当然大部分机构投资者,都误判了这一趋势,在行情初期抱团于泛消费之中取暖;在2012年8月库存去化进入尾声后,部分人幡然醒悟,大举杀入周期性行业,试图以提高边际仓位波动率的方式去追赶基准,超越同业。当然这个过程中,泛消费的俱乐部必然会解体,而且会随着行情的演进,持续不断的崩塌。
    判断A股市场会如何演化,其实并不复杂,看看港股就可以了。模式上完全类似,地产股的启动相对较早,龙头688已经被推到天上,本地地产自不必多说,这些多少都有一些泡沫化的迹象;因而现在的主战场在以往一直被边缘化的小地产公司,当然也顺便带动了B股的地产股。银行股则启动于3季度,明显早于A股。
    行情走到今天(12月31日),大蓝筹的估值水平,无非是从2012年底的净资产提高到2013年底的净资产,仅此而已。当然我期望的走法是,一年以后估值仅仅是2014年底的净资产,遗憾的是,我深知这只能是幻想,不要小瞧趋势投资者的力量;但一旦这个转变开始,崩塌的应该不仅仅是小盘股,不仅仅是泛消费,不仅仅是汽车股。
    一个明显的上涨趋势中,继续做空(包括所谓套保)的大致有那么几种人,第一种是疯子,涨你个头呀,明天强国就要崩溃了,GDP再次被日本超越;第二种是傻子,为什么涨,不是大熊市吗?我还在等1800呢,你们翻多了怎么也不通知我呀。还有一种是神,神的交易策略,凡夫俗子是看不懂的。
    如果自认为是神,不管是相信自己有强大的获取阿尔法的能力,还是对于每个月1%的收益已经心满意足,套就套呗,那是神的自由。否则,不要在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和趋势做斗争。特别是不要利用衍生品,逆市场而动。不用杠杆的情况下交易个股,无非就是买早了,然后又卖早了,少赚点钱而已,至少不会死人。
    一轮持续的下跌之后,很多人都在期现套利之类的玩法上尝到了甜头。但前期收益来自期指的高溢价,后期则多少有不完全对冲的因素。本质上在一个低波动的市场,这种套利方式的盈利是非常稳定的,问题就在于如果波动率突然加大,组合不可能实现实时的完全对冲,结果就变成了赌方向,当然这次市场是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