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说好了不写年终总结,主要原因是过去的一年无论过程和结果都没有什么大书特书的,尤其是对于自己仍在思索的若干问题,依然没有答案。再过几个小时就是2013了,但是这个时点对于刚刚走上投资之路不久的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所以也就谈不上总结了。
以下权当是留给自己思考和记录吧:
1、关于价值和成长
2012年对自己来说依然是学习和探索的一年,年初自己的偏好依然部分停留在消费医药和小盘股上,介入和关注过的相关股票包括了规则茅台、泸州老窖、张裕A、苏宁电器、上海莱士、桂林三金、瑞贝卡、伟星股份、巨星科技和浙江永强等,但是在9月份以前基本上把上述股票全部出清了,并且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都不会列入买入目标。
上述的变化源于我放弃了价值与成长的方法论之争,采用统一的估值模型来对待所有的公司。即放弃了成长性的假设,放弃了非周期的假设,而改为假设所有的企业都会悲观的走向零增长,所有的企业都存在周期性的业绩波动。显然我的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但是却是保守的,我宁愿在无限趋近于真相的过程中犯保守的错误,而不是乐观的错误。
苏宁电器是促使我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这个故事大家也再熟悉不过了,苏宁从一个让我觉得乐观的,看得懂的企业,变成了看不懂的企业,即便有着非常美好的未来,但已经脱离了我的能力圈。当对于企业的未来发生误判的时候,一切的乐观假设都变成了投资者的噩梦,我不会忘记那种感觉,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不再敢于乐观。
2、关于集中和分散
从下半年开始我初步将投资组合集中到了银行和保险,相对来说,这是两个我比较熟悉的行业,也是我当时唯一敢于重仓的两个行业。但从我内心来说,我更偏向于sosme兄的分散配置方法,但是苦于对其他的行业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那些看似低估却又非常陌生的行业。幸运的是,我认识了徐总,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了一些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虽然说这种了解仍然是比较肤浅了,如果单纯依靠自身的能力或许还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为我的分散投资开辟了路径。
年底我的持仓中包括了银行、地产、基建、电力、采掘、交运、制造业等,很遗憾的放弃了保险股,虽然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总体收益率还不如银行+保险的集中组合,但这并不是我评判这一方法的基准点。对于分散投资组合的优劣势,我有以下体会:一是能够较好的减轻黑天鹅事件的威胁,但是这种优势,很有可能被分散投资导致的关注度和深入度不足而抵消,特别是对于非专职的个人投资者,同时关注5个以上的行业,10个以上的企业,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需要做出事业和家庭的牺牲的;二是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周期性差异,分散组合更有利于持仓的动态平衡调整,短期熨平波动,长期优化收益,但缺点是,有可能面临更高频率的在投资风险。
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坚持相对分散的投资方法。
3、关于投资和投机
从一开始接触市场,我就发现自己内心有着很强的投机冲动,我把这种冲动归纳为:对于获取超额利润的偏执欲望和信念。从2007年爆炒认沽权证,到2010年跟风中小板创业板的热炒,以及后来用价值股进行波段操作,这些年来的市场投机游戏我基本上没落下,到了2012年,我的新玩具成了股指期货。
当然每一次的投机开始前,都有着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套期保值呀,风险对冲呀,学习新的工具之类,但赌具就是赌具,尤其是到了赌徒的手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和每一次的投机结果一样,没有赚到钱,也没有亏得伤筋动骨,但是自己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因此分散了投资股票的资金都是很大的损失。
我并不赞同以确定性来划分投资和投机的观点,在我看来,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当你所预期的确定性落空之时,你是否还有避免出现不可承受损失的方法(止损在我看来不属于上述的方法范畴,而是终止一次投机)。比如说,我不认为一个使用30%资金股指多单+70%的面值以下银行可转债的组合是一个投机组合,因为在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这一组合失败的概率并不比全仓指数基金来得高,但收益超越后者则是大概率。
也许读者已经猜到了,上面那个就是我曾经设想的组合之一,但是为什么最终没有坚持?因为对于获取超额利润的偏执欲望和信念,会误导你对于方法的概率的判断,这是投机者的最大弱点,不克服这一弱点,即便是正确的策略也会导致失败,而这又是投机者的动机出发点,于是,投机者走入了自我意识的悖论中。如果最终我放弃了投机,那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因为它太难了。
最后我还是想要为投机,以及像自己一样的投机者正名一点:虽然从方法论上遭遇了众多的BS,但是投机者并不需要背负道德的罪名,如果说目的可以为手段辩护,我倒觉得投机者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一群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