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平衡型基金,65%股票,30%债券,5%现金,所以呢,曾经花过不少时间研究择时这个问题。从整体上看,择时不会带来超额收益,当然确实有一些择时的高手存在,比如我之前提到过的10月满仓,4月清光的那位股神。问题是,跟踪的时间延长后,这种超额收益就不存在了,多半是由于某一次择时的失误。
当风险来临时,投资者总是倾向于减少股票的配置,增加债券的配置,就像我们这几年看到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债券的收益率必然会被逐渐拉低,而股票则会出现系统性的低估。稳定的资产配置在这个时候,就有机会进行一次反趋势的调整,虽然短期可能受损失,但长期收益率却因此提升。反之亦然。
长期看股票收益率要超过债券,但问题是股票波动率更大,人们总是一阵觉得黄金十年,一阵又觉得是经济崩溃。人是感性动物,没有谁能永远保持客观公正,这也就是择时型选手很难保持100%成功率的原因。平衡配置的好处就是,每个高点都会自动卖出,每个低点都会自动买入,这个复利也是很可怕的。(当然不能彻底放弃的个股选择,不看估值,盲目保持恒定的股票比例)
当然由于缺少平衡机制,市场可能出现极端变态的情况,比如998,比如6124,现在是不是类似情况先放在一边。这个时候显然不能完全拘泥于配置的要求,因为很简单,超过4000点基本已经无法找到长期收益率超过15%的股票标的了。相反目前,可转债都已然跌破债底,拿来替代债券配置,绝对不会犯错。
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甚至打算给我上课,原因很简单,大家看问题的时间尺度不同。我是打算一辈子在市场里混的,因而考虑问题的角度起码是三年以上。而很多成功的择时者,更多的是考虑下个月,下个季度的问题,因为他们大赚一票之后,大概就会移民养老去了。
很多人,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甚至打算给我上课,原因很简单,大家看问题的时间尺度不同。我是打算一辈子在市场里混的,因而考虑问题的角度起码是三年以上。而很多成功的择时者,更多的是考虑下个月,下个季度的问题,因为他们大赚一票之后,大概就会移民养老去了。
其实,那5%的现金,我现在也不留了,没事玩玩商品,整整股指期货,最差就相当于把一年的股息扔掉而已。这样,一来,可以验证一下对各类资产长期价格趋势的判断,毕竟当年就是研究大宗商品的,吃饭的家伙不能丢。二来,保持一定的市场感觉,不至于太过生疏。哈哈,胡说八道一大推,见笑见笑。
——MR.XU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