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2011-12-18 01:13:39)
标签:

转载

分类: 公司分析
摘自1990年年报-------鹤flying

保险业营运

  综合比率代表保险的总成本(理赔损失加上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例,比率在100以下代表有承保的损失,在100以上则代表有承保的获利综合比率代表的 是保险的总成本(损失加上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率,100以下代表会有承销利益,100以上代表会有承销损失,若把持有保费收入浮存金(扣除股东权益部份 所产生的盈余)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列入考量,损益两平的范围大概是在107-111之间。

  基于前几次年报所说明的理由,即使是通货膨胀在这几年来相对温和,我们预期保险业每年损失增加的比率约在10%左右,若是保费收入成长没有到达10% 以上,损失一定会增加,(事实上过去25年以来,理赔损失系以11%的速度在成长),虽然保险公司在景气不好时,会习惯性地将损失暂时隐藏起来。

  去年保费收入的成长远低于最基本的10%要求,承保成绩可想而知会继续恶化,(不过在这张表上,1990年恶化的程度因为1989年发生Hugo飓风钜额损失而被略微掩盖),1991年的综合比率将会再度恶化,有可能会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

  虽然以现在的市场状况保险业者大可以用比现在更高的价格来作生意,但营运结果却只可能在所有的保险公司主管因为恐惧而远离市场时才有可能好转,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些经理人应该已经收到了一些讯息,当你发现自己深陷洞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再挖了,不过这个临界点显然还没到,许多保险公司虽然不甘愿但还是用力地在挖洞。

  还好这种情况可能在发生重大的天然灾害或金融风暴后很快地改变,但若是没有这类事件发生,可能还要再等一、两年,直到所有的保险公司受不了钜额的承保损失,才有可能迫使经理人大幅提高保费,而等那个时刻到来时,伯克希尔一定会作好准备,不论是在财务上或是心理上,等着接下大笔大笔的保单。

  在此同时,我们的保费收入虽然很少但还是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在下一段报告中我会告诉大家如何去衡量保险公司的绩效表现,看完之后你就会明了,为何我 对我们的保险事业经理人,包含Mike Goldberg与他的明星团队在衡量我们保险事业过去几年的经营绩效时,大家必须特别注意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生意形态而造成经营结果的波动,若是这类型的 生意扩张,事实上这很有可能,则我们的承保结果可能会与一般产业趋势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成绩会超乎大家的预期,但很有可能在某一年度又大 幅落后在产业标准之下。

  我预估的波动主要是反应在我们即将成为真正超大型意外灾害保单(又称霹雳猫) 承保人的事实之上,这些灾害有可能是飓风、风暴或是地震,这类保单的购买者大多是接受一般保险业者分散风险的再保公司,由于他们自己本身也要分散或是卸下部份单一重要灾害的风险,而由于这些保险公司主要是希望在发生若干重大的意外后,在一片混乱之中还能有可以依靠的对象,所以在选择投保对象时,首重的就是财务实力,而这正是我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在这个业界,我们坚强的实力是别人所比不上的。(鹤flying:巴菲特在这个领域的护城河!)

  典型的霹雳猫合约相当的复杂,不过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可能签下一年期,1,000万美元的保单,其中规定再保公司在灾害造成两种状况下才有 可能得到理赔,(1)再保公司的损失超过一定的门槛(2)整个保险业界的总损失超过一定的门槛,假设是50亿美元,只是通常在第二种条件符合时,第一个条 件也会达到标准。

  对于这种1,000万的保单,我们收取的保费可能会在300万左右,假设我们一年收到所有的霹雳猫保费收入为1亿美元,则有可能某些年度我们可以认列将近1亿美元的利益,但也有可能在单一年度要认列2亿美元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像其它保险公司是在分散风险,相反地我们是将风险集中,因此在这一部份,我们的综合比率不像一般业者会介于100-120之间,而是有可能会介于0-300之间。

  当然有许多业者无法承受这样大幅的变动,而且就算有能力可以做到,他们的意愿也不会太高,他们很可能在吃下一大笔保单之后,因为灾害发生一时必须承担大额的损失而被吓跑,此外大部分的企业管理阶层会认为他们背后的股东应该不喜欢变动太大。

  不过我们采取的方向就不同了,我们在初级产险市场的业务相当少,但我们相信伯克希尔的股东,若事先经过沟通,应该可以接受这种获利波动较大,只要最后长期的结果能够令人满意就可以的经营结果,(查理跟我总是喜欢变动的15%更胜于固定的12%)。

  我们有三点必须要强调(1)我们预期霹雳猫的业务长期来讲,假设以10年为期,应该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这其中的某些年度成绩可能会很惨(2)我们这样的预期并非是基于客观的判断,对于这样的保险业务,历史的资料对于我们在做订价决策时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3)虽然我们准备签下大量的霹雳猫保单,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价格必须要能够与所承担的风险相当,所以若我们的竞争对手变得乐观积极,那幺我们的量就会马上减少,事实上过去几年市场价格有点低的离谱,这使得大部分的参与者都被用担架抬离场。

  在此同时,我们相信伯克希尔将会成为全美最大的再保险承保公司,所以要是那天都会地区发生大地震或是发生席卷欧陆地区的风暴时,请点亮蜡烛为我们祈祷。

衡量保险业的表现

  在前段文章我曾提到浮存金-也就是保险业者在从事业务时,所暂时持有的资金,因为这些资金可以用在投资之上,所以产物意外险公司即使在损失与费用超过保费收入7%到11%,仍能自行吸收达到损益两平,当然这要扣除保险业者本身的净值,也就是股东自有资金所产生的获利。

  当然7%到11%的范围还是有许多例外情况,例如保险业者承保谷物冰雹伤害损失几乎没有浮存金的贡献,保险业者通常是在冰雹即将来临之前才收到保费收 入,而只要其中有任何一位农夫发生损失就要马上支付赔偿金,因此即使谷物冰雹保险的综合比率为100,保险业者也赚不了半毛钱。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执行业务过失保险-一种专门提供给医师、律师与会计师分散可能责任风险的保险,较之每年收到的保费收入,这部份险种的浮存金就很高,这种浮存金之所以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理赔申请案通常会在业务过失发生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提出,而且真正理赔的时点也会因冗长的法律诉讼程序结束后才会执行,保险业界统称业务过失保险与其它特定种类的责任保险为"长尾巴业务"意思是说保险业者在将理赔金支付给申请人跟他的律师(或甚至是保险公司的律师)之前,可以持有这一大笔的资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像这种长尾巴业务,通常即使综合比率高达115(或更高)都还可能有获利,因为在索赔与费用发生之前的那一段时间利用浮存金所赚的利润甚至会超过15%,但重点是所谓的长尾巴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一年度承接的责任保险保单之时,假设会有115的综合比率,但结果到最后尾大不掉,经过多年的纠缠,终于和解的结果,有可能让保险业者承担200、300或是更糟的综合比率。

  这项业务一定要特别注意一项时常令人忽略的经营原则的陷阱,虽然部份长尾巴业务在110到115的综合比率之间仍可以获利,但若是保险业者依此比率来订定保费价格的话很可能会亏大钱,所以保费价格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边际空间以防止当今总是会让保险业有昂贵的意外蹦出来的社会趋势,将综合比率设在100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损失,将目标锁定在110-115之间则无异是自杀的行为。(鹤flying:巴菲特对这个行业点得很透。估计是某些保险公司开的单价格杀得太狠了。)

  说了那幺多,到底该如何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获利能力呢? 分析师与经理人通常习惯性的会去看综合比率,当然在我们要看一家保险公司是否赚钱时,这项比率是一个很好的正确指针,但我们认为还有一项数字是更好的衡量标准,那就是承保损失与浮存金的比率。

  这种损失/浮存金比率跟其它保险业常用的绩效衡量统计数字一样,必须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有意义,单季或甚至是单一年度的数字,会因为估计的成份太浓而无参考价值,但是只要时间一拉长,这个比率就可以告诉我们保险营运所产生浮存金的资金成本,若资金成本低就代表这是一家好公司,相反地就是一家烂公司。

  浮存金的数字是将所有的损失准备、损失费用调整准备与未赚取保费加总后,再扣除应付佣金、预付购并成本及相关再保递延费用,若是别的保险业者可能还有其它项目需要列入做计算,但因为这些科目在伯克希尔并不重要,所以予以省略。

  在1990年我们大概持有16亿美元的浮存金,这些钱会慢慢地流到其它人的手中,当年度的承保损失约为2,600万美元,因此我们从保险营运所获得的资金,其成本约为1.6%,而 就如同这张表所显示的,有些年度我们有承保获利,所以我们的资金成本甚至低于零,但是也有些年度,像1984年我们必须为浮存金支付相当高的成本,但是总 计至今24个年度当中有19个年度,我们负担的资金成本甚至比美国政府发行债券的成本还低。这项计算式有两个重要的要求,首先胖女人漱口都很难听了,更何 况还要她唱歌,除非等到这时间所发生的损失都已确定解决,否则我们不能确定1967年-1990年的资金成本到底是多少,第二浮存金对于股东的价值有点打 折,因为股东们还必须投入相对的资金来支持保险事业的营运,同时这些资金所赚取的投资收益又必须面临双重的课税,相较之下直接投资的税负就少多了。

  间接投资加诸在股东身上的租税惩罚事实上是相当重的,虽然计算公式铁定没办法做的很精确,但我估计对于这些保险事业的所有者来说,租税惩罚至少让他们增加一个百分点以上的资金成本,我想这个数字也适用于伯克希尔之上。

  分析保险事业的资金成本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据此判断这家公司的营运对于股东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若是这项成本(包含租税惩罚)高于其它替代性的资金来源,其价值就是负的,若是成本更低,那幺对股东便能产生正面的价值,而若是成本远低于一般水准,那幺这个事业就是一项相当有价值的资产。鹤flying:投资保险的精髓!但是国外的保险投资限制与国内的有不小的区别吧。)

  到目前为止,伯克希尔算是资金成本相当低的那类,虽然我们拥有48%股权的GEICO的比率更好,且通常每年都享有承保获利,GEICO藉由不断地成长提供越来越多的资金以供投资,而且它的资金成本还远低于零成本以下,意思是说GEICO的保单持有人不但要先付保费给公司而且还要支付利息,(但就像有人又帅又有才干,GEICO非凡的获利能力导因于公司经营的效率与对风险的严格分类,如此使得保户也可享受超低价格的保单)。

  在另外一方面,许多知名的保险公司,在考量承保损失/浮存金成本,再加上租税惩罚之后,事实上让股东产生负的报酬,此外这些公司像其它业者一样,相当容易受到大型灾害的伤害,在扣除再保部份所得到的保护之后,资金成本率还是有可能升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除非这些公司能够大幅改善其承保的成绩,历史的经验显示这是项不可能的任务,这些股东很可能会和吸收较高的存款利息支出,却只能收到较低的借款利息收入的银行股东一样的下场。

  总的来说,保险营运给我们的回报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我们的保险浮存金以合理的资金成本率持续增加,而靠着这些低成本的资金赚取更高的投资报酬使我们的 事业蒸蒸日上,确实我们的股东必须负担额外的税负,但大家从这样低的资金成本所获得的利益却补回更多(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

  尤其有更令人振奋的一点,这些记录还包含本人之前所犯下一些重大的错误,在Mike Goldberg接手后,应该会有更好的成绩,保险往往会有一大堆让你发生错误的机会,而通常在这些机会敲门时,我都会响应,以致于经过那幺多年之后,到现在我们还必须为我以前所犯的那些错误付出代价,在保险业愚蠢的程度是没有上限的。

  我们保险事业的实际价值永远比其它事业如糖果或是报纸事业难以估计,但是不管用任何计算方法,保险事业的价值一定远高于其帐面价值,更重要的是虽然保险业让我们三不五时会出状况,但这行业却是我们现在所有不错的事业当中,最有成长潜力的。

以下附上美国财险的一些数据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以下按巴菲特的算法简单估算了一下中国人寿的数据(数据来自Micheal Chen博客)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转载]巴菲特关于保险行业的评述以及简测中国人寿的相关数据

说明:1、巴菲特做的是财险与再保险,与寿险会有不同。(具体差别还没弄透)
      2、退保时客户会相应陪些钱,也相应的减少些费用

   3、中国现在的会计制度是一些保单是几年期的,但是的费用都当年就记入账上了,而非每年摊销。所以这里费用可能会多记。但是这些费用占当年保单收入比10%左右。对于赔付/累积的保费来说提升比例不到5%。
   4、据MC测算,中国人寿的平均投资收益在5.2%左右。
 
附上一篇有关于美国寿险投资结构的文章:
美国寿险公司资产配置的结构变迁及启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