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滇西大逃亡》

漫画
《滇西大逃亡》
——惠通桥大撤退
作者:王正乾

中图,图的上部是怒江,江面也有一叶轻舟,水流方向是从又至左,画面水流端急,泼涛起伏,正好印证了“怒江”二字。如果水流是从右到左,说明画面上的公路仍然是在江西。可以看到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中间有车毁人亡的场面,近景是扶老携幼的老百姓徒步逃难的场面。可以分析,因为前面也有损坏的车辆堵死了公路,大家只好弃车而逃。这和历史记录的惠通桥当时的场面完全吻合。

右图:画面的上部:日军坦克大炮正向逃亡的中国车队和江对岸射击。画面的下部仍然是弃车而逃的难民,中景仍然可以看到有人在推动车辆,希望出了故障的车辆可以再次发动起来,继续坐车逃难,这样当然更有希望。画面的情况,和惠通桥的历史记录完全一致。可见作者对惠通桥被炸之前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正乾(1930-)云南昆明人。擅长漫画。抗战时期是云南大学附中学生。
抗战时期,昆明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为了躲避轰炸,王先生兄弟两个跟随母亲到滇西龙陵投奔姐姐姐夫家,那时姐夫在滇西到缅甸跑生意,日子还过得去。
但是好景不长,1942年初,日军为了切断滇缅公路,入侵缅甸,并击败了由英军和中国远征军组成的盟军。5月3日,沿着滇缅公路一直打到了怒江西岸。
这时,东路沿线有败退的中国远征军成建制的部队以及散兵游勇、西南运输署抢运美国援助中国的大量抗战物资的车队、有从缅甸逃难的华侨和滇西普通老百姓的车队,最后当然就是追赶中国人的日本军队第五十六师团的坂本支队机械化部队。
数万、十数万的拖儿带女的老百姓,和残兵败将以及穷凶极恶的日军,全部集中在滇缅公路怒江的惠通桥上。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东路沿线有败退的中国远征军成建制的部队以及散兵游勇、西南运输署抢运美国援助中国的大量抗战物资的车队、有从缅甸逃难的华侨和滇西普通老百姓的车队,最后当然就是追赶中国人的日本军队第五十六师团的坂本支队机械化部队。
数万、十数万的拖儿带女的老百姓,和残兵败将以及穷凶极恶的日军,全部集中在滇缅公路怒江的惠通桥上。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守桥部队以及听到了冲到怒江西岸的日军开始向东岸盘山呈“之”字的中国绵延不断的车队大炮了。这时守桥工兵果断地炸毁了惠通桥,把试图抢占大桥的日军,以及数十万中国人也阻断留在了西岸。
这时中国抗战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前面说到了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来投奔姐姐姐夫的王先生以及母亲弟弟,本来是为了躲避轰炸,结果却圈入了更加可怕的战争灾难之中而不能自拔,只好跟随在逃难的队伍中,所以王现在亲眼目睹了这一悲惨悲壮的大场面。
那时王先生母女三人在兵荒马乱人喊马叫的松山,由于车辆堵塞,大家害怕日军马上就要打来,纷纷弃车而逃,各找生路。结果王先生兄弟两个竟然和母亲走散了。情况万分危急!那时他们都留在了西岸。不久,日军的车队就过来了。
王先生和弟弟跟随着离开公路的部分难民在山洼躲避,后来又爬山公路各奔东西了,有的甚至不知道该向什么地方去……这时就看到了日军士兵……年幼的王先生和弟弟跟随难民那时的记忆有些模糊,迷迷糊糊地和难民一同被日军驱赶到了山间的日军驻地,现在回想应该就是松山的日军阵地的某一个地方。
天黑下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是第二天晚上还是当天晚上,他们又跟着逃跑的部分难民逃离的日本驻地,沿着公路,或者沿着公路两边的山间逃跑到了一个很小的村寨躲避和乞讨食物。在这里,他们竟然遇到了自己的母亲……
最后,他们母子三人终于跟随难民渡船到了对岸,有辗转回到了昆明。
松山滇缅公路逃难经历就这样永远像刀刻一样留在了王老的记忆之中。
因此,他作画《滇西大逃亡》。
王先生的漫画非常耐看,我记得有人对王老的作品的评论是:
我不久拜访王老。
抗战时期的昆明南屏电影院
“南屏电影院”门口的“黄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