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缅北盟军的一支“轻骑兵”——梅里尔的劫掠者部队
Merrill's Marauders
英文原文
图片说明:这是该部队臂章。注意看,这个部队上面有一个中国部队的“青天白日”,说明他们是和中国部队配合作战时诞生的。这是美国第一支“远程渗透特遣队”,也就是所谓的“特种部队”。如今,据说现在所有的美国特种部队的标识都是这样。
http://www.cbi-theater.com/life-marauders/marauders.html#16
http://www.cbi-theater.com/myitkyina/llogo.jpg
这是一个专门刊登有关二战中缅印战区图文的一个美国网站。
美国《生活(LEFT)>摘自是过去专门以图片的方式面对读者的杂志。战争时期很活跃。
由于该杂志文字很少,为了中国读者便于阅读,我临时加上一些文字介绍,因为我在研究驻印军在缅北作战时,对这支部队比较了解一些。我也和这支部队的老兵子女成为朋友找到现在。
但是,正如大家说知道的,包给中国远征军在内的盟军在缅甸作战失利,盟军5月1日开始大撤退。英军美军向印度撤退。而中国远征军部队撤退到了中国云南,而一部分撤退到了印度。这就是第一次缅甸战役。
滇缅公路被切断,中美紧急开辟驼峰航线,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前线运输作战物资。但是,驼峰空运成本太高,运力有限,而且损失太大。中美高官不得不考虑另辟蹊径,这就是计划重新开辟一条公路来代替空运。这就是雷多公路(史迪威公路)。
这条公路计划穿越缅北,在云南边界和原来的滇缅公路连接。为了清除盘踞在沿线的日军,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和撤退到印度经过改编的中国驻印军的任务就是驱逐和消灭沿线的日军部队,掩护筑路大军。中国部队的具体分工是:驻印军负责缅北作战,中国远征军负责滇西作战。由于这条公路首先在1943年初在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Ledo)小镇开始,所以,中国驻印军缅北作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图片:这是美军的军用地图,显示缅北驻印军和劫掠者部队的作战路线。其中,黑色线显示中国军队的活动路线;而黑色虚线就是显示美军5307部队的行动路线。偷袭密支那的路线都为虚线,实际上这是中美混合部队,包括美国军官是总指挥(亨特上校)。中国部队有第50,和第14师和第30师一部。
地图显示,中国部队沿着公路进攻,而5307部队(劫掠者)是沿着小路先行截断日军退路,配合中国军队进攻。
这些图片仅仅是记者在有限是时间内说拍摄的一些行军宿营的场面。从中可以看出在缅北蛮荒之地的艰苦生活。
本来美国希望缅北作战全部由经过整训的中国军队(新一军)担任,驻印军总指挥是美国将领约瑟夫·史迪威将军。
史迪威将军是一位深受中国士兵爱戴的人,这是因为他在中国多年并和中国远征军一起用脚从缅甸走路撤退到了印度而把罗斯福专门派去接他的飞机让给了伤病员。有些美国人讥笑他是一颗“三星连长”,意思是只关心小连长关心的小事情的将军!实际上史迪威知道,作为一个美国军官,如果他想指挥中国军队,就必须赢得中国士兵的信任,和中国士兵在一起摸爬滚打、有难同当,一旦他坐上飞机,他就别想再指挥中国士兵。
在分工时,史迪威又为中国军队着想,他认为,无论如何他必须召集一支美国人组成的部队和中国军队在一起在缅北作战,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指挥中国军队,让中国士兵知道,美国大兵也和中国人一样并肩作战,而不是高高在上只会当官而不会打仗的“白种人老爷”。
但是,这时美国刚刚参加作战,大部分兵力在欧洲,剩下一点也是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对日作战。他只能央求麦克阿瑟挤出一点兵力给他。
这支部队到这里怎样与驻印军协同呢?他认为,这支美国部队可以深入敌后堵截沿途日本守军的退路,让占有优势的驻印军消灭日本守军。所以,这支美国部队的名称就是“长距离渗透特遣队”。由于需要士兵深入敌后,这样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招募这支部队时,就采用讲明任务的危险性,让士兵自愿报名参加的方式。结果,那些在太平洋岛屿作战的不怕死的老兵,其中相当部分不服从管理,自由散漫的“老油条”报名的居多,而这样的老兵,恰恰又是不怕死敢于打硬仗的士兵!这样的士兵优点缺点非常突出,但是不好管理,全世界的军队都有这样的老兵,特点都一样。打仗厉害违纪也厉害,长官很头痛。
后来部队达到三千人,编为三个营,


图中可以看出,这些部队没有车辆机械,全部装备人背肩扛,他们冲突跋涉风餐露宿……这些对于中国日本士兵不在话下,而对于美国大兵,那就是绝无仅有的场面……所以,他们在美国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成为了特种部队的前驱。这样的特种部队,后来在越南的丛林中也出现过。



每里尔上校(左三)在途中研究地形。

这是电报稿。因为我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看过许多。由于是打字机打印的,所以,我认为有可能是空头的,因为他们不一定携带打字机,甚至电台。





这战作战图特别标明梅里尔部队的位置(Merrill's
缅北作战时,这支部队一直和中国驻印军配合的很好,他们走小路抄日本人的后路,中国驻印军正面进攻,每次都试图把日军全部消灭。但是,每次日军都是从丛林中偷偷跑了。为此,史迪威十分恼怒。
日本部队每次都逃跑的原因是,中国部队始终不是世界最精锐部队,在丛林推进时行动有些迟缓,战斗力也不是很强,这样给日本人有一些开辟丛林退路逃脱的机会。另外也有劫掠者不熟悉丛林,没有按时到达预订敌后某处阻截。有时反而被日本包围而要求中国人的支援……
在密支那作战中,本来已经作战的几个月,需要修整的劫掠者部队1000多人没有修整,而是和中国第50、30师精兵一起潜伏敌后长达20天,长途奔袭100公里,以突袭的方式一举占领密支那机场。大部队乘坐运输机大规模在此降落,开辟了二战中国部队一次现代化作战的先河。
但是,后来在夺取密支那市区的战斗中贻误战机,偷袭战变成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攻坚战。经过雨季的80天的战斗,最后才艰难地拿下了密支那。
而劫掠者在需要修整的时刻,又是奔袭又是作战,最后体力精力严重透支终于崩溃了。史迪威不得不紧急调遣209工兵营仓促投入战斗,结果伤亡惨重!
战斗结束后,这支部队——抵5307(临时)远程渗透特遣队,也就是梅里尔劫掠者偷偷摸摸就解散了。接替他们配合中国驻印军作战的是所谓的“火神部队”……
下面这段话,美国人自己对劫掠者部队最后的评论:尴尬而又悲情:
人们知道只有三千多人出发了,只有三个营,而决不是三千人都回来了。
美国没有任何一份资料说他们崩溃了,介绍他们的文字开始都是大张旗鼓,浓墨重彩!结果最后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我长期坠入迷宫之中。最后反复仔细研究前后对比,才发现他们最后有些灰溜溜的。
当然啦,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一支战功卓著具有传奇特点的部队,也许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惯用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