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第一条马路”?
密支那街区战斗二

这是日本战史地图。注意看密支那南面的“西北——东南走向”的街区。这就是“第一条马路”。
上篇文字说到:找到了“第一条马路”是整个了解密支那作战的关键:知道了“第一条马路”,就可以很容易的依此类推寻找“第二”乃至“第十一条马路”;而且也可以掌握密支那作战的基本过程,同时也可以知道了密支那作战的主要区域都是中国军队占领的。
如何判定“第一条马路”?
最近,在“google earth”卫星地图上,不知道是谁用英文标定了“Street 2”、“Street 3”、“Street
4”……。这样的标定,我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条马路”、“第三、第四条马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标定,和我们在密支那实地寻找的作战时期中国军队标定的“第一”到“第十一条马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把我完全弄糊涂了,我和香港的晏先生以及他留学英国的大公子晏欢先生交换了意见。他们认为,这样的标定并不能否定我们寻找的中国军队作战时期所标定的带数目字的马路。也许此人的标定和我们寻找的“马路”完全就不是一码事。
我们的寻找有着充分的证据。
首先,艾先生等所有当地华侨是根据在此作战的老兵指认的。在这条马路的附近,有着在这里作战的第五十师的墓地旧址。五十师下属的第150团主要的进攻就是从这里开始,而且旁边还有战史上记载的作战激烈的“缅人寺”。这条马路是日本人容易防守的“高埂”……这些都是和战史记载像符合的。
另外,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是:在此地作战的一共有中国的三个师,分别为50、30和14师。除了50师的墓地是在当年他们作战最激烈的地方外,我们还走访了30师和14师的墓地,这两个现在已经被缅甸人破坏的墓地原来都是分别在他们各自部队作战最重要的地方。14师主要是在车站附近,所以14师的墓地旧址是在车站附近;30师主要是在城北作战,所以墓地旧址也是在城北的“第二中学”。这样可以推论,墓地都是建立在作战最重要的地方。因此,有着50师墓地的地方,非常有可能就是“第一条马路”。
“第一条马路的走向”

这是美国战史的地图。注意看密支那南部的街区和公路的走向,也是“西北-东南走向”。
我反复仔细地观看“google
earth”地图,还有美日中的作战地图。结果也有一个重大的发现:作战地图标明密支那南郊边缘的街区和街道是西北——东南走向的。这说明这是密支那南区和郊区的分界。当然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是日军防守的南部的第一个屏障,也就是中国部队首先需要进攻的“第一条马路”。
而在“goole
earth”卫星地图上,今天的密支那市区的南部也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但是这条街道的南部并不是农村,而同样是市区的建筑。由于整个密支那只有唯一的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而其他基本上是南北向的。所以判定起来非常容易。
尽管“google
earth”地图这条街道以南不是农村,这个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那就是战后密支那城区建设已经向南扩展了,过去的市区和郊区的分界已经变成了市区了。

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公路。这就是“第一条马路”
所以,我认为,密支那华侨艾元昌先生带领我和晏先生指证的“第一条马路”,就是密支那作战时期,中国驻印军第50师第150团所攻击占领的“第一条马路”。

google earth卫星地图显示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公路。
判定“第一条马路”的意义

密支那全图上南部唯一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公路就是“第一条马路”。

这是我绘制的密支那作战图,有“第一条马路”。
判定了“第一条马路”,我们就可以依此类推来判定“第二……第十一条马路”。
判定了“第一条马路”我们就可以依此类推到“第十一条马路”,而且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战史书上仅仅记载占领了“第十一条马路”就没有“第十二……十三了”,因为当时的密支那的主要街区就是只有十一条街道。
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日军密支那守备队平时的主要驻地是在“第十一条马路”的北面。我认为,当时“第一……第十一条马路”是商业区和居民的驻地,日军打着“帮助缅甸人赶走英国人和中国人”的旗号来的,所以他们并没有明目张胆地占用老百姓的民房,而是把驻地选择在了原来英缅当局的“兵营”和城北江边的空地和一些政府建筑地上。
当然,这仅仅是说在密支那作战前日军的驻地,作战时,日军当然是进驻任何他们认为需要进驻的民房进行防御的。
史料上记载,1944年8月1-2日,日军开始大规模渡江撤退,仅仅留下了400人断后掩护大部队。同时,150团报告在江面发现了许多舢板东渡,说明日军开始逃跑了。这样,50师师长潘裕昆果断决定迅速组织100多人分3人一组“敢死队”穿插到“第十一条马路”以北,“兵营”以东的江边日军最后的防御驻地里面去捣毁日军的指挥通讯系统,第二天凌晨,配合大部队的进攻一举占领日军最后的驻地。8月4-5日,除了150团继续追究敌人外,其他的清扫战场。这说明密支那日军的最后阵地是50师占领的。
1200名日军渡江撤退,仅仅有800人最后逃脱。

中国战史地图:标明150团在最南面。他们进攻的第一个地点就是“第一条马路”。
这是7月10日指挥部下达的战斗命令。
这张地图非常说明问题:
1.
美军在北面的北机场。他们的任务是占领“营房”附近到江边的目标。这里就是日军最后覆灭的地方。但是,实际上这是中国第50师100人的敢死队配合150团最后占领的地方。而美军根本就没有占领本来应该是他们占领的地方。
2.
作战命令明确说明“营房”以东的“攻击目标”应该是30师88团占领的,但是同样是50师占领的。
3.
42团(14师)预定的“攻击目标”在“车站”的东面,也就是“第六条马路”。但是后来由于情况的变化,该团调到了江东,所以这里也是第150团占领的。这是台湾出版的“抗日战史”上明确说明的。
4.
地图上150团(50师)在最南端,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第一条马路”。结果,密支那靠近江边的从南到北的所有“攻击目标”都是这个团占领的。
5.
地图上有“——xx——xx——”的符号,这是中国军队第30师和美军的战斗分界线。说明“兵营”的北半部和其中一个“攻击目标”本来是美军的任务。

密支那的美军
而在二战中一向在对日作战中卓有成效的美军的阵地就是在北部,开始他们在进攻北机场时遇到巨大的困难,然后调中国第14师第42团增援。在攻打西大坡时,209工兵营的两个连陷入日军伏击,结果没有多少人逃出来。原来是150团的联络官(在攻打火车站时离开队伍的孔姆中校)也非常英勇的战死了。美军工兵的悲惨遭遇,美军和战后日本的资料记载的非常清楚,而且双方的记载没有半点冲突。
从英文地图上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美军的西大坡(Sitapur)距离日军最后的阵地是非常近的,但是日军的最后阵地片偏是中国部队占领的,而不是美军占领的,所以我说美军在密支那战斗打得不好。
过去我翻译了许多美国资料,对密支那的记载都是虎头蛇尾,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战斗记载有声有色非常详细,但是到了后面就很模糊,一再说梅里美领导的Galahad(劫掠者)非常非常的疲劳,他们的假期一拖再拖,有的士兵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睡着了。由于这支过去一直英勇善战,常常插入敌后作战的美军的战斗力急遽下降。史迪威认为没有美军参加战斗,光是中国部队单独对付异常艰难的密支那作战不好,这样才把他所能调集的一切美国人弄到密支那,这样工兵就来了,美国工兵不是日本步兵的老兵的对手也是情有可原的。
密支那战斗双方的损失:
死亡
负伤
疾病
中国兵
972
3,184
188
美国兵
272
955
980
日军
死亡
2,400以上
另外被俘:150
这是我所看到的所有中缅印战区的战斗中,中国部队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低于日军,而且还是远远地低于日军。比如,在松山作战中,日军阵亡1260人,而中国军队阵亡6700多人,负伤在万人以上;腾冲作战中,日军阵亡2050人左右,而中国军队阵亡人数在7000人,负伤也是在万人以上。这说明驻印军经过了在篮姆迦的美式现代化的训练和装备以后,部队的作战能力比国内强一些。同时也说明有美军的配合(包括飞机大炮和后勤物资伤病员的医疗等)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的大大提高。
另外也说明美军在密支那的战斗中表现得不尽人意。因为在太平洋的岛屿作战中,如果美军的伤亡人数也是这样,那么就是没有中国部队,美军就有能力消灭和密支那伤亡数目相当的日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