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度是静态,还是动态?————答读者问
(2012-08-29 16:51:28)
标签:
杂谈 |
孙教授:
您好!
就下面这个问题,请教于您,望您在百忙中给予解答。邮箱是从段老师获得的,听过您的讲座,看过您的书《名作细读》,受益匪浅。您是目前在高校里仍然关心中学一线教学为数不多的好教授之一,也是最有分量的教授之一。若中国多有您这样的教授,乃中国语文教育之福。
文本深度是静态,还是动态
近读由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先生所写的《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年4月),孙绍振先生所写的《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引发了我的思考。有一个问题请教孙先生。
孙先生的观点:①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②文本具有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③说不尽的经典文本,并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向不可穷尽的深度挑战;④归根到底,在阅读中的自发和自觉主体问题,实际上是自由思考与学养积累的矛盾。
按我的理解,孙先生强调文本具有稳定的立体结构,文本的深度不是恒定的,而是动态的,它与读者的学养和思考息息相关。读者的学养越高,思考越深,那么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三者之间同化与调节的效果就越好,抵达文本的深度就越深。换句话说,文本的深度永远没有尽头的。
而我的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度是恒定的,静态的,如果把经典文本比为一个圆,圆心是有其固定位置的。它不会因有作者和读者的加入让圆心的位置发生位移。非专业读者,只能触及文本的表皮,专业读者会靠近或抵达圆心。不会因读者学养丰富和思考独到,而改变文本的深度。一个经典文本,其深度是固定的,当达到了文本深度的界限后,其他解读者就用不着在同一文本的解读上大费周章了,否则就会造成文本过度解读的灾难。
孙绍振答复如下:
你的说法有道理,如果孤立地看,文本是绝对的,甚至是不变的,如《红楼梦》,是永恒的。读者世代更迭,作者也会死去。但是,当文本与读者发生关系时,由于读者的价值、文化、学理的不同,就使得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是相对的,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贾宝玉,李尔王。
这里有两种思维方法,一种是,就文本本身而言,可以用唯物主义的观念说,不以读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就文本与读者的关系而言,文本就会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体。正等于宴子所所,橘生淮南为橘,到了淮北为枳。当然这个比喻不太准确。但是,有一个方法问题,研究任何问题,必须把它放在它与其它事物的关系中研究。如地球,它在旋转,其轨道是不变的,但是这种不变的轨道,并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与太阳的关系决定的。因而不能孤立地研究地球。
只有研究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才能弄明白它的自转(一天)和公转(一年)规律。
同样,文本也是这样,它的深层奥秘,不能孤立地洞察。只有把历代阅读的正反两面的资源积累起来,在动态中去看它变化的原因,才能无限地接近。
如果有便请阅读我的新作《月迷津渡》中有关古典诗歌的解读。特别是《诗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