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和“尿”是一样的吗?
五四前夕,胡适的文友梅光迪反对用白话作为书面语,他就用白话写了打油诗和他开玩笑:
老梅牢骚发了,老胡呵呵大笑。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是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做‘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不佳,今名又何尝不妙?
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这都是古所没有,而是后人创造。
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胡适的意思是,是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的词汇是相通的,有的其实就是同一个词语。如“欲”和“要”,“至”和“到”,“溺”和“尿”,因为在历史过程中声音发生变化,才创造了新字来标志新的声音。
但是,胡适的说法也有不够严密的地方。“并无雅俗可言”,似乎把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意义说得没有一点区别,却是不准确的。就以他自己所举的例子而言,明明有雅俗的区别。如果把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中的“欲”改成“要”,就成了“我要乘风归去”,把汉高祖当年讨厌儒生,常常把儒冠,拿来“溲溺其中”改成“拉尿其中”,雅俗的差异是巨大的。要提高语文素养,养成敏捷的语感,需要许多方面的有心积累,其中之一,就是不满足于古今词语的相通,有意从古今词汇的微妙差异多加琢磨。
作文时,单纯用白话语汇为文就比较单调,
余光中先生在《剪掉散文的辩子》中也反对单纯用白话词语,说,适当地运用文言词语,和白话交织使用就可能丰富多彩。古文早在五四时代被胡适宣布为“死文字”了。但是,用得适当,还是能出奇制胜。前几年高考,有一个考生用古代半文半白的三国演义式的文言写了一篇《赤免之死》,就得了高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