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大赋自传博文
高教自考
决胜之道
十年(66-76)高考中断,多少人生改写?
1981年国家实行高教自考制度,不乏亡羊补牢者,如过江之鲤,蜂拥龙门:人人惜时,手不释卷;个个苦唸,口诵经典。国家重视,管中窥豹:驻京机关部队首批自考专科证书,由国家副主席王震怀仁堂亲自颁发。
报考资格,勿论学历,宽进严出,单科通过率约百分之二十。报考一门一元,我总共花二十二元取得人大哲学学士,二十五元取得北大法学学士。
除却非自考科目替代者,当年北京数十万自考大军,单我一人取得双学位,靠的“滴水穿石”:小卡片随身带,买饭排队看起来;要点朗读入磁带,洗刷如厕听起来;长跑书本手中揣,亦文亦武成效来。
任你书山学海,靠“滴水穿石”,解决了及时复习、及时记忆。
自考决胜之道:时间前提,方法关键。
考试一年两次,半年一考。若无效率,一年三瓜俩枣,半世挣个本科,太悲催了。通常半年安排四至五门,“三史”书多,降为三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自然科学发展史》指定用书,页码直抵四大名著总和,半年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也翻不完近万页书。
视科特点,另辟蹊径。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眼前一摞,不敢摸着石头过河,三摸两摸,时间黄花菜了。
书店淘沙,柳暗花明。皇皇巨著《哲学名词词典》,中国哲学史部分50多页,主意有了——
撕下“50多页”,订成小册,精读课本;四卷反作“词典”,案头查阅,依四卷目录构建框架记忆。
“50多页”,成竹在胸,神定气闲进考场。一见试卷,惯常模式,六成客观,四成主观。ABCD选择,处处似曾相识,一路打勾过去;简答论述,总有点影子,捕风捉影,形诸笔墨,不空一题,圆满交卷。
“三史”成绩,春风依旧,名压孙山。
应试学习,人不跟书比,人跟人比。
半本书十人录取一人,负担就重;百本书十人录取九人,负担就轻。当年北京单科通过率,低者不足一成,通常三成上下,何以稳操胜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十人之中,但争探花之右。
【附注——军委炮兵机关自考取得文学学士1人:闫兆麟;炮兵部首届自考大专毕业生5人:徐佑生、李斌、马宏亮、石再军、于建军。】
发表(2009-07-13
08:10:33)┊ 阅读(2095)┊ 收藏(0) ┊ 喜欢(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