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显性的相对性

标签:
转载 |
分类: 网上文载 |
http://s4/middle/445dac3bgc1b58a2d9133&690
最近模拟考试碰到一试题,涉及到瓢虫的遗传方式,学生觉得很难入手。事实上,还是学生对显性的相对性没有深刻理解,只要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试题也就容易解决了,下面把显性的相对性进行一个总结。
试题:异色瓢虫的斑纹常见有三种类型:浅色的黄底型(ss)和深色的四窗型和二窗型。群体中还存在罕见的斑纹类型:横条型(ST)、均色型(SE)、黑缘型(SA)等多种类型。异色瓢虫的斑纹遗传机制有一种特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如下图所示,鞘翅色斑黑色对浅色显性,当两种不同斑纹的异色瓢虫(纯合子)交尾,它们子一代成虫鞘翅上的斑纹呈嵌镶显性,即任一亲本鞘翅上某一部位是黑色的,则子一代鞘翅的这一部位也是黑色的;对于浅色来说,只有两个亲本同时浅色的部位到子一代才是浅色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http://s6/middle/445dac3bgc1b87e49cf55&690
1、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
例如,家蚕皮肤斑纹的种类很多,黑缟蚕身上每个环节都有一条黑色带,只是节间膜部分是白色;白蚕的多个环节都是白色。当把黑缟蚕和白蚕杂交后,F1全是淡黑缟,它们的色斑介于两亲之间,稍稍偏向黑缟斑。 F1的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2中,1/4个体是黑缟斑,2/4个体是淡黑缟,1/4个体是白蚕。
2、镶嵌显性: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就是一对等位基因可以各自在身体的不同部分分别表现出显性。例如,异色瓢虫)的鞘翅上有很多色斑变异。鞘翅的底色为黄色,黑缘型(SASA)鞘翅的前缘呈黑色,均色型(SeSe)鞘翅的后缘呈黑色。当SASA型瓢虫与SeSe型瓢虫杂交后,F1(SASe)既不是黑缘型,也不是均色型,而是出现一种新的色斑图案,两个亲本的鞘翅上的黑色斑纹叠加在一起,黄色底色被黑色斑纹所掩盖,黑色对黄色呈显性,两个亲本的黑色斑纹发生镶嵌叠合。这种镶嵌显性遗传现象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于1946年发现的。
http://s6/middle/445dac3bgc1b8a876acc5&690
http://s13/middle/445dac3bgc1b90ad9484c&690
http://s15/middle/445dac3bgc1b8aa19ff8e&690
3、共显性:这是指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个体中都呈显性,都显现出来。
最常见的ABO血型是当红细胞上的抗原基因型为IAIA和IAi时为A型血,为IBIB和IBi时为B型血,为ii时为O型血。 可见IA对i和IB对i都呈显性。可是当基因型为IAIB时,则表型为AB型血型。
4、显隐性可随所依据的标准而改变:
例如,豌豆种子形状与淀粉粒,从种子外表观察,圆粒对皱粒是完全显性;但是深入研究淀粉粒的形态结构,则可发现它是不完全显性。
http://s1/middle/445dac3bgc1b92ca0c450&690
那么镶嵌显性和共显性有什么区别呢?
镶嵌显性是在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中有不同的显性性状表现,比如说花色或毛色的镶嵌表型。而共显性是两种显性性状共同在生物体上表型出来,不存在在不同细胞中表型不一样的问题。象这种,一个基因存在很多等位形式,称为复等位现象。
事实上,不管是那种情况,只要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就可以解决遗传规律,这实际上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