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曼佳
最近的青春电影,真是浪潮一样的涌过来,而且还具有相当不错的市场,当然是因为一批已经失去青春的人,导演制片等等终于到了可以实现自己的时机,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最怀念的当然就是那已经失去的东西——青春,另外观影的人们,其实受众就更多,在青春期中的孩子们看看这个青春是不是像他们的青春,那些已经离开青春的人们,无论是自以为离开,还是早就远离青春的人们,也想在这样的故事里缅怀一下自己的过去,因为在现在这样的时光肯定是再也回不去了,那么就在别人的故事里,温习一把吧。
我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有印象的竟然全部是曾经冲突的部分,那些平淡如水的和谐的部分早已经被时光冲刷的一干二净。这也许就像是人生中说遇到的一些不顺利的东西,当时很讨厌,但是经年之后再回忆,它已经成了记忆时间的一些重要节点了,没有这些不愉快不顺利的东西,反而时光难得留下印象。可见能在我们记忆中留下的东西,除了甜蜜,一定是铭刻下的青春的伤痛,其实也就是作的那些历史吧。
关于女孩和女孩之间的友谊:这个好奇怪。那个时候会拼命表白自己对对方的情感,语言很直接热烈,搞得像一个连体婴儿似的,下课后就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分享自己喜欢谁谁的一些小秘密,当然也表达对一些不喜欢的同类人的冷嘲热讽,在这种几乎像一个人的模式中得到了友谊的最大满足。
甚至即使再喜欢对方,如果对方比自己强,其实内心也会生出很多自卑感和比较感,甚至在某人说自己朋友坏话的时候,内心也有点以为然,感觉有点小微妙,那时候并不懂得互相的完全的欣赏或理性的包容。然而女孩子的友谊,也很容易被摧毁,如果同时喜欢上同一个男生的话,那么肯定剑拔弩张起来,因为选择结果的原因,反正又会慢慢疏远。所以女孩子们好起来的时候仿佛连体婴,一旦翻脸也就像三世仇人了。
我唯独记得一个初中女孩,她黄黄的头发,性格非常彪悍,很会吹口哨,而且有时候会打女生,因为我说她是男人的N次方被她听到因此而翻脸,一直冷脸到毕业她送我一个笔记本作为和解的告别;我还记得一个高中女孩,因为我们的哥哥是好朋友,所以我们自然而然也成了好朋友,但是在高考结束后她没有考上大学,我在车站看见她的时候,两个人竟然默默相望,都没有走过去说几句,我是怕自己的得意让她不愉快,还是不知道面对她的失落会让我的安慰觉得虚假?或者她想的也是类似。总而言之,我现在想起来很奇怪,这些那些都不算是个事儿,然后几十年过去,她们都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我依然还记得她们少年时代的脸,其他很多人却真正是完全忘记了。
男孩和男孩之间的友谊:按照电影里描述的话,这是一群荷尔蒙分泌旺盛的青少年,满身的激素不知道该如何发泄,充满了对于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模仿和实践的诸多快感。同时因为性的发育,对女孩有了很多好奇,会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明明喜欢,却经常假装自己很讨厌她,以让她印象深刻。男孩子会在背后分享一些从这里那里看到的有关于性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并且会把那些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膜拜为老大。
我从电影中和生活中了解的青春期男孩的内容不太多,而最近听蒋勋的《细说红楼》从贾宝玉和那些少年的身上倒是看到了很多这个时期男孩的一些共性,在家长面前很斯文,表现很好的样子,其实内心里藏着岩浆一样地火热,随时可能会迸发出来。如果带队的是一个很坏的小孩,也许慢慢就跟着学坏了,这时候真是并不觉有什么明白是非的能力,因为是非并不明确,这个时期榜样的影响力比父母大得多,甚至有时候会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而伤害了自己和周围的人,而无法收场。因此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们有效相处、让他们朝着某一条道路上走永远都是一个难题,会让父母焦头烂额。
只记得那个时候我的几个哥哥们经常出去打架,弄得到处鸡飞狗跳,甚至亲兄弟间打架,打到好几年不说一句话,恍若仇人一样,等到成年的时候才有泯然一笑了恩仇。而我的几个大学男同学告诉我他们高中的时候总是书包里揣着砖头因为出了校门可能有一场烂战,甚至一个现在是温文尔雅的老总告诉我他高中时候甚至会带刀出门以免被隔壁学校的烂仔们在校门口围追堵截无法自卫。。。最近看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男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叛逆少年,因为一个兄弟的意外死亡深深自责将自己故意堕落,搞了一帮坏小子到处惹是生非,以求社会对他的更加失望和鄙视,借以和别人不一样而惩罚自己放弃自己。总而言之,在那个青少年时期,被人记住的仿佛都是个性少年,好好学生反而被忽略甚至鄙视了,因为无个性乖孩子虽然是老师和家长的宝,但是人生这么循规蹈矩,未来拿什么可以来说,不炫也不酷吧。
至于那个时候的男孩子和女孩的感情?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朦胧的情感,介于友谊和爱情之间,是友谊以上,爱情未满的状态吧。甚至那个时候喜欢一个人就是莫名的悸动,因为感性的东西就是感觉吧,原因甚至经不起推敲,没有什么1234。除了情感程度以外,甚至于喜欢是同性还是异性都未必分得清楚,比如《心动》中的故事,陈莉(莫文蔚饰演女孩)最爱小柔(梁咏仪饰演女孩),而小柔喜欢浩君(金城武饰演)而拒绝陈莉的示爱并翻脸,或者《蓝色大门》中女孩(桂纶镁饰演)喜欢本班女孩,拒绝了帅气男生(陈柏霖饰演)的追求,一直在那里喃喃强迫自己说”我是女生,我(应该)爱男生“但是直到最后她觉得自己爱的依然是女生不是男生,甚至在300年前的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描述了如宝玉和薛蟠这样的十几岁的男孩,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同性还是异性,或者都喜欢,一直在两性之间打转并有实际的与两性之间的行为。但是你很难定义为他们是同性恋或者就是两性恋,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也许更多的是探索,至于成年以后所有的形态,或者也是社会法则所限制而成的。
那个时候也曾有模模糊糊的印象,比如递交作业到某个喜欢人的手里的时候,不敢抬起头看他;或者在桌子底下假装不经意地踢前面那个喜欢的男生的脚;或者是在后面的黑板上一遍一遍地假装练字写喜欢的那个人的姓;或者是听到有人将自己和喜欢的人配对的时候那种恼羞成怒;或者是偷偷到隔壁教室边上溜达以求偶遇到那个喜欢的男生;或者是经过他的身边时候故意很大的声音说仿佛台词一样的话以求引起他的注意。。。
所以如此说来,青春少年时代,不但喜欢一个人是莫名的,喜欢一个性别也都是莫名的,这个时候,表面上男女性别开始呈现,内心有所区别,但是其实欣赏的还只是一种美好,与成年时候欣赏的性以及性别所代表的意义差别很大,这更让青少年时候的情感充满了朦朦胧胧的意境。
这样的情感,如果不是发生深刻的故事,精神上身体上受到到某种极其强烈的刺痛,很多其实微微的情感会淡淡地忘记掉,无论友情还是那朦胧的小爱情,就像风儿吹过你的发梢让你感觉到有一点点的发痒,仅此而已。也许当初分离的那瞬间也会发誓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只是这样的誓言很短,一般很快就会各自找到新的目标继续去追寻。所以青春电影里男女主角其实一般都不会最终在一起,会说谢谢这个时期有你,我会想念你的但是我们下次再见。因为青春时期,就是不定性的时期啊,太早固定了自己,怎么能去感受这丰富的世界呢?所以按照本性,必然是不断好奇,不断向往,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不断失去,不断得到,不断追悔,不断向前吧。
同时,青春电影的市场将话题不尽永不衰竭,因为青春就像一块璞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璞玉,无论是否意识得到,其实都是带着前行的,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弄丢了,所以要回头来捡起来瞧瞧。而且不同性格的人,他拥有的璞玉是不一样的,所以各种类型的青春题材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最近的台湾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一个貌似叛逆少年的从堕落到救赎的故事,或者是正在运作中的钟汉良导演的电影《沙漏》一个貌似病态美的女孩伤痛青春故事等等,都有自己的角度,都会打动不同需求不同性情的人。
我们怀念青春,怀念那个时期,其实不是怀念的哪个具体的人和事,只是怀念那个时期那种崭新的看上去很猛、欣欣向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已。因为青春一去不复返,所以青春万岁——永远在心里。
长微博地址:http://weibo.com/p/100160391782748773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