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曼佳
有人在回忆时光,记得5月我写了大学生活以后,一个男生看后说眼泪湿润了,我说我写的是女生并非男生,怎么也会打动你?男生回答,我只是在你们的岁月里回忆了我的岁月。
是的,一样的时光,不一样的记忆,最近我又感觉到了这个,看着那些幻灯片的记录播放着某个活动的点点滴滴,虽然我没有在那个活动中,但是我记得关于那个活动期间,我自己时间分配的点点滴滴,与他们的故事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故事发展,不过那些节点也铭刻了一些属于我的岁月,即使有些同路的人,他们也未必会记得,即使他们记得,他们的重点也未必是和我一样。因此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世界上,即使客观世界是在某个时刻是公正的相对不变的,但是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主观,所以这世界又暮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我大概还是想说的主观问题。简单地说,比如你喜欢某个人,你便会觉得他在一堆人中是最帅的,你会越过这一堆人,一眼就能看到那一个人,他给予你的感觉就是与众不同,会让人觉欣喜亲切或者热爱。其实也许他根本不是最帅的,甚至很多人认为此人不过如此,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能让很多人都认为他了不起,但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就是觉得那个人最好,无法替代,因为关于人与人之间这类磁场的吸引的解释,言语很多时候显得很无力。
时光总是赋予我们无与伦比的丰厚含义。最近第三次重看影片《走出非洲》,第一遍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就觉得非洲草原是那么地广袤无边,那无比美丽的蓝天白天,那奔跑的充满了生命力量的野牛、那水边上浩荡无边的美丽水鸟,那蓊郁的丛林下难以估量的危险和刺激,有虎视眈眈的非洲雄狮,有高挑美丽的长颈鹿等等,甚至还有那突然冲杀出来的脸上涂得奇怪颜料的土著人,亦或是自己拥有雾霭下一片葱葱的咖啡园,或者是在那大草坪上美丽的一幢大房子,这一切让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至于爱情,也是羡慕的,但是不及前者给人印象深刻。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已经是稍有人间阅历了,十年前,也懂得情感的林林总总的表现,这一次对男女主人公两棵树一样的独立而彼此欣赏的爱情充满了向往,并由此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大文章,详述成年男女之间那种令人心动的,独立而理智的,最高层次的灵魂之爱。并总结出:独立而智慧的女人是值得男人爱的,男人爱女人最高奖赏的爱,就是欣赏,鼓励和支持。让两个灵魂在某些时刻依偎在一起,互相愉悦和享受。
最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小说来看,是小说而并非电影的改编版,所以相比较电影来说,里面有更多关于非洲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甚至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等的描写,而非更多地是表达爱情的意义。我看到作者在最爱的那个男人去世6年后开始写的那些关于男人的章节,那么地平淡,里面稍许的激情都完全没有流露,但是字里行间对于男人驾驶飞机带领她多次横越非洲天空的那些记忆印象深刻,因为她是用这种很美好的方式更加领略了非洲这片大地的美丽。当男人飞机失事的时候,她去大街上寻找他的消息,那些人都突然变得沉重而不敢告诉她真实消息。作者用很平淡的口气写着她最终如何得到他的消息,如何在浓雾中在他喜欢的面朝大海背靠青山的上坡上为他寻找并挖开最适合安放他灵魂的一个位置,虽然一点都不煽情,但是我想象着女子当时的坚强和痛苦,我的眼泪还是会夺眶而出。
看完书然后凭着一口热气第三次重温这部经典电影,我感叹良久,这次感叹的不是爱情,而是人,人的灵魂问题。尤其是看了原版小说以后,男主人公甚至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少,即使与电影里最后追求自由而不愿意落入婚姻中的那个男主人相比要少的多,但是我感叹的依然是女性,不管多少年过去,她们想要的依然是稳定的婚姻感情和孩子,这些对于她们是最最重要的,而并非男人想要的自由无拘无束地探索或者征服世界。因此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要的东西是很不相同的,如果想要一致,必须有人得舍弃一些东西而达成某些共识。从这点上来看,我觉得人的灵魂总而言之是孤独的,无论男人或者女人,想要找到一个完全契合自己的灵魂并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多么地难!即使如主人公,在感受非洲这个世界的方面他们有那么多怦然心动的地方,但是在情感的某些方面,还是那么地不同,所以男女之间的争吵是必然的。这世界上,真的有完全合拍的灵魂知己吗?恐怕很难很难,因此那么多人在人间找不到安放的灵魂,只能去神间去找寻另外一种可能。
最后我依然还是回到刚写的那个主题,在仿佛相似的时光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不仅仅是参与的人的不同而造成的主观不同,更可能是相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客观时期造成的主观依然不同。当我想到女作者在几年后平淡地写着自己失去爱人失去家人的那个时刻,就像有人说最痛苦的并非是撕心裂肺而是掉不出一滴眼泪只有那种淡淡的悲哀表情,因此女作者描写失去爱人的这一段让我感觉仿佛更为绞痛,因为到底要经历多少难以承受的痛苦,才能真的那么云淡风轻地描绘这一切?
这是一部好书,也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也许我哪个时间会重温第四遍,到那个时候我会看到更多的什么东西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