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言乱语说绘画

(2010-10-06 22:38:35)
标签:

杂谈

绘画

中国画

西洋画

欣赏

蓬皮杜夫人

路易十五

情人

分类: 曼发议论

    刚看的电影《路易十五的情人》讲著名的蓬皮杜夫人,这个女人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太强了,不仅仅美丽、智慧,还精力超人。难怪花花成性的路易十五都为她着迷了20年,一直到她去世,如果仅仅凭借一点女人的性感美貌,一点算计的小聪明,是不可能如此长时间地被一个权力巅峰的男人爱慕的。且不说她对于爱情的进退和对于男人把握的方法值得现代很多女人学习,她在情感以外的成就也非同凡响,这女人,不仅仅在那些年间,大力培养和扶植了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亲历参加到文化艺术事业中,留下了几百部主导的戏剧,发挥了洛可可艺术,并留下了爱丽舍这样的国宝级的宫殿。虽然她只是一个国王的情人,虽然一直处于宫廷斗争欲置其死地而后快的风口浪尖,但是这个女人的画像,却闪亮地挂在卢浮宫的墙壁上,让世代人瞻仰她的风姿,她能留给历史的印象其实不是一个国王的情人这种尴尬的身份,而更多的是因为她是一个艺术开拓大师。

 

    这部电影中我记得很著名的几句话,有次和大臣们一起用餐的时候,某个大臣很不屑地说是绝对不会与低级的艺术家在一起的。蓬皮杜夫人当时就毫不客气地说:请问到底是那些艺术家为法国获得了荣誉,还是大人您呢?当时那个自命不凡的大臣一定很不愉快。其实所谓的成就,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绝大多数的政治小人物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而那些小小的艺术家,他们的生命和价值,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留芳百世,永垂不朽。

 

    为什么那些追求权贵与利益,为了肉身的需要和局部快慰的一些努力,总是敌不过岁月的残酷?而文学艺术等东西,却能够没有地域,消除时间的痕迹代代相传?这其中只是因为一个原因:文学艺术等是人类心灵所向往的美好和放松,而铭刻在内心的愉悦和感动,是值得人反复回味的。

 

    看完电影后,又顺便看了一张描绘蓬皮杜夫人的油画,那些精致的服饰让女人们顿生羡慕之意,让人叹为观止,而美丽的蓬皮杜夫人的脸却又让人对这个非凡女人的魅力心悦诚服。我喜欢那张油画上裙子在光线和色彩的处理下细腻精致的感觉,那几乎可以让人看到衣料的材质,让人觉得很神奇。同时油画本身也有当时的很多家具饰物之类的场景,让人对很多小细节都能了解几分。其实这种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油画据说画的时候非常费神,常常需要几个月完成一副画作,但是实在相当传神,不论表情还是背景等,作为历史的资料来研究和揣摩,都是极有价值的。另外看过十几小时的《西洋绘画欣赏》之后,我对西洋画的厚重多少有了一些了解。

 

    前几天刚好也去博物馆看了中国古代画的画展,顺便也在网上学习了一下如何欣赏中国画,中国画的种类相对西洋画实在太少,绝大部分集中在山水花鸟鱼虫之类,肖像画非常少,即使有几张,都差不多的五官和表情,让人看了很不过瘾,有历史痕迹和历史场面的画就更少。除了中国画的内容大大少于西洋画以外,其技法上相对来说也比较单一,具体是工笔和写意两大类,从用墨的浓淡干湿等等和用笔上的轻重缓急之类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区分,当然技巧是学画者和收藏家琢磨并体验价值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其实画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和画是否能带来美好的感觉才是更重要的东西,而中国画,我感觉,即使有所谓的写意成分,但是因为内容的单一和表现方式的相对雷同,山水画来画去都是差不多的山水,好像全中国的山水都这么长在同一地方,根本无特征性,花鸟之类更是如此,只是在技法上有点区别,没有历史性,没有突破性,所谓写意的细节和能让人联想的写意的余地实在太少。写意的部分有说到画作上几乎都有的诗作,也是中国绘画欣赏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诗作对画面的补充让整个作品生动起来,当然这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不过也可以说:内容不够诗来凑。欣赏的也许是绘画,也许是诗作,也许不可分。中国画还有一部分的欣赏落在书法和作者印章上,有手法技巧上的特色,无内容特色,这已经是专家级的欣赏范畴。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西洋画的发展和中国画的发展有这么巨大的区别,除了西方人的喜欢创新和自我之性以外,与政治的原因也是密不可分的吧?据说西洋画的欣赏很少有人提起艺术家的品性道德如何,他们的人和作品是分离的,所以发展和传承是迅速和广泛的,而中国人的艺术作品总是与他们的人品扯上关系,而人品道德这个东西,与阶级统治挂上勾,本来是一定的人制定的利于这类人利益的东西,所以留下的都是些千篇一律的作品,不是喜欢的声音和类别就歼灭之。个人认为是5000年前一脉相承的儒家教派的影响把中国弄成了单一思想和狭隘思想的今天,而思想直接体现在文化艺术上。想了解一个时代的君主对这个世界产生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可以参考《大国崛起》的纪录片,我觉得那里面分析君主的人性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刻,一个大人物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那个时代,而是从那往后N多代,比如英国人多么幸运地拥有了开明开放的伊丽莎白一世。

 

    当然中国画有很不错的一部分,比如采取散点透视,从很多角度看很多物体综合放在一张图纸上,比如《清明上河图》是用现实的方式绝对无法看到的视觉全场景,这是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所做不到的,他们只会从一个点看到一个角度,所以一张画的视线被局限。不过换句话说,中国人的科学作画的方法停留在小孩平面无比例无远近的布展水平,而西洋人早已经过度到高中的立体几何时代。还有中国的工笔画的水平也是相当的不一般,细致精美到几乎可以毛发毕现的程度,所以阿拉伯的细密画派非常喜欢学习中国的工笔画的技法(可以参考诺贝尔获奖小说《我的名字是红》)。幸运的是,中国画近些年吸取了很多西洋画的东西,内容开始极大丰富起来,技法上也进行了有效变革。也许等到我们的N代后代,他们可以看到祖宗们留下的大千世界的人间百态,而不至于像今天的我们,欣赏古代的中国画这么匮乏。

 

    反正是个画盲,就说点画盲的胡言乱语。最后总结一句:我更喜欢欣赏丰富博大的西洋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整理衣橱心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