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话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人人都想当第一,不想当第二是吧?我觉得这和性格有关吧。比如我,30岁之前很想当第一,当然其实也没当过第一,三十之后反而不喜欢当第一,因为中国人深谙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也因为失去了锐气,不想冲锋陷阵了。
中国人不喜欢二到了很变态的程度,在小学教育里,都对孩子说:要考第一!没人告诉小孩说考第二也很好,如果真考了第二,也会拍拍孩子脑袋说:下次争取考第一吧。委屈得孩子以为自己的第二只是个p.而在传记文学或者电影里,那些未出名之前的人脑子里总是盘亘着这样一句话:一定要得第一!古往今来,人们只能记得得了第一的英雄,谁能记住这场战斗中谁得了第二?有几个人能记住奥运会亚军的名字?。。。。于是,唯一大概就是这么来的。没有说唯二的。
甚至说一个人有点愚笨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有点二,因为不是第一嘛,二代表对第一以后所有名次的不屑,孔子本来也是中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在批斗的时候被不屑地说成了孔老二。当然啦,老二大概还有那个老二的意思,便是男人说的小弟弟的意思,不仅仅是关于名次的顺序问题,还顺便鄙视了一下级别的档次问题,已经和老大不是同一阶级同一层次的问题了。
其实中国人在名次的终端上是强调第一的,但是在手段和技术上常常运用非第一来达到目的。比如赛跑和游泳比赛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在第一赛道,而愿意在中间的赛道上,很容易取得好成绩,是边界和环境对成绩的发挥起到了负面作用吗?还是因为不在包围的竞赛氛围中不能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还有治国的时候,常常有一个表面上比皇帝小的人在后面指点江山,或者垂帘听政什么的,并不在当堂贡献,避开了那些直接面对的明枪,也是老二的一种,N多代人其实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享受第一的权力而只负担第二的风险。这大概就是用第二的技术来获得第一的目标的最直观的例子。
其实写这个鬼东西,我是想到今天我们有个项目开标的方案。设计人一共做了5个方案,一般人以为他们会把最得意的方案放在第一个的位置上介绍,因为那样很有成就感也会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错了,这个久经世界各地大项目的设计公司竟然与我之前所见到的其他国内的设计公司完全不同,他们把最得意的那个方案第二个推出来。在第一个方案被展示很久之后,在大家对第一个方案精力满满地进行多方位批驳之后,那个比较完满的第二方案横空出世,既比第一个方案来的较为美满,又因为避开了第一个被批驳的风头而可以享受暂时的批驳疲劳的时光。也没有尽量放在更靠后,比如第三第四等等,因为每一个方案的介绍都要花费大约一个小时,在2小时以后的方案,没有人有更多的精力来仔细欣赏这个方案,也没有更多的气力来批驳这个方案。就和那些文艺比赛出场的选手一样,第一个出场的基本就是死路一条,不是因为他的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他的气场和运气有限,而紧跟之后第二出场的选手经过对方的铺垫相对来说便运气好得多,也会得到相对较多的宽容。
当然就上面那个具体问题来说,第二个方案毫无悬念地胜出,有方案本身的实力在里面,也有一些心理上的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大概就是用老二的手段获得老大地位的一个有效案例。我觉得这就是方法和手段。总是有人说,我要用什么手段干什么事情,其实手段是多样性的,有些时候就是这样暗含玄机。
就像那些总是在老板老大后面的一些人,卑微或者谦虚地说:我只是副手。也许他们内心做梦都想有机会能成为第一把手,而其实作为副手既不在焦点之中,也可以有效地在背后搞一些小动作,所以一旦有手段性的行为发生,我们便可以称呼之为:老二的手段。而老二的手段,其终极结果只是得到老大的地位。所以老大一般都防着老二,很简单,老二不仅仅假装谦恭,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使出老二的手段,防不胜防。
不过老二一点都不好当,当过老二的应该都有数。所以二是这么一个尴尬的数字。
没有人想让别人说,有点二啊!但是这个世界,就那么几个老大,不二都不行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