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上了桑德拉.布洛克,最早以前认识她是在90年代的那部公交车电影《生死时速》中,貌不出众,所以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不过今年看了她最近2年的几部电影,反而对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最感兴趣的不是她的演技,而是她已到45岁,任然维持着性感曼妙的身材,在《假结婚》中,她的好身材一览无余,很让人惊叹,我想很多女人可能都在心里暗暗立誓:等我到45岁的时候也希望能有这样的身材,也希望看起来40好几依然魅力袭人,只有三十有多的容颜,那种洋溢着自信和快乐的气质,让人觉得年龄对于女人来说,并不是可怕的,而是随着岁月流逝,愈发地香醇。还有另外一个更可怕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梅里尔.斯特里普,不仅仅60高龄还敢演激情戏,并且竟然每部片子都能成为极其卖座的演片。从以上两个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出,其实岁月并不无情,而只是你希望怎么对你有情,完全在自己的掌握和努力之中。
说了那么多导语,其实最终想说的是桑德拉.布洛克这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影片《弱点》,然而我在这里说的并不是她的演技,我对于理论派的影评一向不太擅长,也其实并没什么兴趣。导演技巧灯光明暗或者电影学术派的一些东西,不知道也从不想知道。因为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并不是医学院的医生对解剖人体时候的那种兴致和专业,我只对活生生的人的情感较为有兴趣。
女主角,一个富裕的白人,一个家具设计师,2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偶尔的机会,主要是自己爱心的天然,收留了一个在雨中无处可去的大个子黑人小孩,让他住在家里,后来收养了他,并且辅助他完成在学校的美式足球的训练,发挥他的长处。高中毕业的时候,一个曾经考试只能考几分的人竟然也以合格的成绩进入了美国名校,而且是众多名校趋之若鹜地想要得到这个体育奇才。这孩子成功了,按照他的出身来说,他非常成功。
我印象中很深刻的一段,是女主角刚收留他的时候,因为大个子男孩很沉默,几乎一言不发,于是女主角就说希望你能告诉我关于你自己的事情,大男孩说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大个子麦克。于是女主角说,好,我们以后就叫你迈克尔,她的家人在她的态度影响下,从头到尾一直对这个穷困的无父无母照看的大家伙很关照,也很尊重。
男孩在场上训练的时候,他是做防备位置的,但是总是找不到自己职业的技巧,浪费了一副好身材,教练非常着急,于是女主角说:让我对他说几句,也许他会做得更好。于是她对男孩说:你很爱弟弟妹妹,你想像你保护的是左边是小弟弟(她儿子),右边是妹妹(她女儿),总之你想象你的队友是你的家人,你要尽一切可能保护他们,知道吗?男孩听到这样的话一下子就懂了,他马上就做得好了很多。女主角很欣慰地笑。
后来男孩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在几所名校中很犹豫,不知道怎么选择,最后选择了女主角夫妇一家所毕业的名校。但是调查委员会的人和大男孩单独谈话的时候,暗示男孩其实只是一个被富人夫妇发现并利用的棋子,因为他们是该大学最重要的赞助人。男孩被激怒了,质问女主角。女主角觉得很伤心,但是她并没有特别就旁人这个无妄的猜测来进行自我辩驳,她只是告诉男孩,他可以选择任何他喜欢的大学,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左右他自己的选择。后来男孩最后发现其实他的养父母是真的爱他,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是和自己的家人上同一所名校,这是他的渴望,也是他的荣耀。
啰嗦了这么多,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很感人,能获得奥斯卡的大奖的重要原因应该是继续宣扬了美国文化中的大爱和机遇王国的主题。其实就爱来说,很多人都觉得有一颗心就好了,怎么做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来做,换句话说,是自己以为的最合适的方法,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对方的心理并不和我们所思维的同步,因此人与人之间,即使有爱,都经常会出现爱的误差,所以很多相爱的人,虽然互相爱着对方,但是爱的方法的不合拍,爱的节奏不一致,经常会互相深深地折磨。因此很多爱着人,其实也痛苦着,有些甚至一辈子在找最契合自己的方式,但是可能都寻而未果,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都很善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对方的立场,用主观的自以为是的很合适的方式去推测对方的需要,从而造成很大的误差。
而片中的女主角呢,她开始也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和这个孤僻的但是又善良的孩子相处,但是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他的出生和成长情况进行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她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她尊重他,不是那种形式上作秀的尊重,而是那种真挚的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并且带领自己的家人一起来这样自然平和地去做,启发他开放自己尘封已久的心。一个有心的期待温暖而本质善良的大男孩一定会感受到这样的尊重信任和爱,所以他自己也变得温暖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照顾自己的这两个不同关系的弟弟妹妹,所谓将心比心,一个善良和品质纯良的人,是会做到这一点的。
今天我的思维好像又走得很远,想起我很久以前写的《暮色》里面的女主角,她对那个只和她呆了2天的那个男人充满了一辈子的怀念,致死都念念不忘,其他的那些在她生命中呆过长长短短时间的若干男人却都不值得一提,一个重要的原因只怕就是那个男人,用他的方式,而也是她最爱的方式,来爱了她,启发了她,感应了她,因此在她的心灵上刻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更多的在生活中相处时间要长得多的的人,并没有完全走进,或者根本没有走进她的心里,于是在她的重要的思维历程中只是那么轻描淡写的划过甚至了无痕迹。所以,爱的方式的合适性,对于大爱或者爱情,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方式对了,情感的双方才能真正打开心扉而有效驻留。
上面说了光有爱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爱的技巧和方式,这才能真正实现爱的传达,而且用我们常用的话来说,是事半功倍。其实传达爱,不仅仅要有心,要有技巧,还要有其他东西,这就是能力。
她带着爱意,收留并最后大力帮助了他,并且用的是最合适他需要的方式,这才最终在她的家庭和他之间达成了真正的亲密留恋的关系,也助成了这孩子的成功。当然,在美国的电影中,好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成功总是非常多,而这片电影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因此看起来的时候更会觉得亲切而感动。女主角家庭非常富有,在电影中拥有闹市区的上百家店面,每年的慈善捐款就是一笔大数目。所以我在这里说,其实能力也是表达爱的行动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姐姐就对我讲隔壁邻居的一些家庭琐事,大意是谁家儿女对父母不孝了,在那个粮食非常短缺的年代,儿女们都自顾不暇,很多时候甚至会剥夺父母的一些利益来满足自己。当然啦,条件好一些的很多儿女也还是会顺便尽一下他们的孝心。于是我的姐姐便感叹说:其实尽孝,光会对父母说我会对你们好的一些甜言蜜语是不够的,甚至是没用的,能力强的儿女直接搬出多少大米和油盐给父母送去,胜过100句无用的:爸爸妈妈,我要对你们好,但是我家也粮尽了,您就饿着点吧。大概这个情节就是古话中的“仓廪足而知礼节”意思的忠实写照吧。
其实扯以上这个,也是感叹女主角有爱的能力,能让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得到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能花很多钱探寻他的过去并为他补办相关的证件让他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身份的人,能有很多具体的体贴方式比如送衣送车等等,能花大钱请专门的专家来给他补习文化课程等等。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体现一种爱,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物质关怀能带来的效应?所以林语堂说,我们所受的教育中习惯将精神和物质分割,将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截然分开成两类不同的东西本身就很不合理,因为精神享受很多时候与物质享受有关,甚至彼此镶嵌。就算听音乐,那个唱机和唱片难道不是物质的一种吗?好的唱机是不是会带来更好的心灵感受?当然,那么多人追求物质享受,也其实物质享受最终也是带来精神享受的,让人舒适、满足、惬意等等。它们难舍难分,因此就算爱,大爱也好,爱情也好,过份排斥物质的体现能力本身就是很不成熟的一种思维方式。更多的时候,只是应该如何利用物质来造精神之福而已,而不应该是在物质的追求中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而不知所从。所以钱、富裕等等东西从来不应该是所谓高贵心灵的人士所排斥和鄙薄的东西,只是看你如何运用而已,就它们的本体来说,它们自己从来都没有对错。
爱的心,爱的方式,爱的能力,也许这三者结合起来,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才显得那么地感人,那么的美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