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朋友的签名上看到:杭州的春如四季。我看到以后哑然失笑,中国字真是太博大精深,同样四个字,换了位置以后,春如四季和四季如春的意思真是大相径庭。
首先是那温暖的春天,温度在20上下,阳光微微照着,带着一抹刚出道的羞涩,偶尔还夹一点柔风,吹得柳枝曼妙地摇摆,衣服穿两件就够了,里面一件衬底的衣服,一件外套或者一件薄的毛衣,穿一条裤子或者穿长统袜子都可以勾勒出曼妙的身材,当然啦,没有曼妙身材的,这时候也趁着衣服不多不少可以有效地修饰或者掩饰一下自己的身材缺点,或者发扬自己的优势一下,比如那春天的嫩滋滋的脸,比如那顾盼生姿的桃花眼。我之所以把桃花眼这么炙热的东西放在春天的季节了,也是因为桃花是春天的特征吧。
很多人在春季里开始过故事,长的或者短的,美丽的或者忧伤的,但是因为在这样温暖的季节里,那种新嫩的颜色,总而言之是会让人觉得欣欣向荣的。我曾对好多小姑娘说春天是恋爱开始的好季节,因为万物苏醒了,包括你的心和你的身体,都呈开放的态势,所以你容易接纳别人,别人也容易接纳你。那些曾经的暧昧的友好的情感,都可以在这个温暖的空气中带着芬芳的气氛中由蠢蠢欲动到破茧而出:我们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吧!
几天连着出太阳以后,春天的温度马上升高起来,有时候甚至接近30度。从温暖的含蓄的春天走过来,一下子猝不及防就迎来了这炙热的天气。还是穿着春天的衣服出去转一圈,被头顶上白花花的太阳晒着,汗都留下来了,即使在室内在没有通风也根本来不及送冷风的电梯前室或者观光电梯里,也会感到一阵燥热。衣服怎么都穿不合适,你以为穿一件刚刚好,但是这明摆这是春天,又不是夏天,虽然它有夏天的架势。但是这个架势谁也打不准什么时候会变。因此穿着春天的衣服流着汗,一边疑惑地想:太热了。这样的春天可不正常。阳春三月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对,你或许会感觉到夏天的温度,那种炙热,让人有点惊慌失措,这会是自己想要的吗?那些狂轰滥炸的甜言蜜语,在春天的酝酿下已经汹涌地登场。没有经历过阵势的小女孩马上便会被弄得晕头转向,虽然觉得有点热得让人诧异,但是内心还是满心欢喜,正如又可以穿着最薄的丝袜配着短裙露出性感的腿被路人带着各种情绪侧目,那些没有修饰过的浓烈的表达,是每个恋爱中的小女生都希望得到的别人给予的积极的反应,因为青春最不害怕的就是浓烈和展示,而且,青春的激情要的就是这样的浓烈,没有浓度的情感,让人感觉不到那应该有的悸动和狂乱的心跳,反而会失望而落寞。
虽然说到夏天的温度,但是毕竟还是春天,于是哪天太阳又躲藏起来好几天,阴天,温度并不太低,倒也不觉得冷,可是风吹起来的时候,某些常绿树上的去年的老叶子却终于开始掉了,被车轮子压在湿润的马路上,显得颇有点萧条的感觉,甚至那新长出来的梧桐的黄色的缨子,一堆一堆的散落在地上,被风一吹,在地面上一团一团舞蹈着,恍如那秋天的缤纷的落叶,让人很迷惑,这到底是秋天还是春天?
我曾经问过一个时尚达人,我说春装和秋装到底有什么区别。她大概也说不太出来,但是我自己想了一想,其实春装和秋装就衣服的厚度上是差不多的,主要是颜色上的区别,春天的都是粉粉的颜色,因为它是和自然接近的颜色,是一种很新新嫩嫩的颜色,而秋装的色彩要浓重得多,因为秋天是成熟的沉淀的季节,就颜色上来说,即使是同一种色系,应该是秋装的饱和度大于春装,而明度小于春装。
如果就用秋季的温度来比喻情感的话,它与春天的情感还是相当不同的,觉得比春天的情感深厚,形式上更为平淡,同时又是那种消除了夏季的炙热温度的平淡情感。这是情感的必然走向,但是接受方的感觉是很不同的。记得有个女孩子说,如果情感这么快的时间就由以前的浓烈转为现在的若有若无,云淡风轻,那其实很让人失落的。秋天的情感其实该是一种成熟的情感,也许它更似成年人之间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适当保持距离但又牵挂不断的情感,形式上的无是一种外在状态,而实质上的有是一种内心的状态。
这个春天,果不其然又从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吹来寒流,气温一下子骤降10多度,由原来的温暖炙热不冷不热一下子过度到极度冰寒。忙不迭从衣柜里把已经收拾好的冬天的大衣拿出来穿,一边狠狠地抱怨这让人瑟瑟发抖极其不正常的坏天气。温度其实不比正儿八经的冬天的气温更低,只是更多人,因为这猝不及防的降温,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没有调适而已。
每段情感结束的时候,都会让人感觉像进入了冬天。极度冰寒,以前的柔情蜜意,以前的火热痴恋,以前的恬淡隽永,最后都在冬天刺骨的低温下被冷动成了冰寒彻骨的语言或者表情。冬天,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都是要慢慢熬的,熬着熬着,不断加温来熬,最后熬成了春天。能熬过冬天的情感,也自然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杭州的这个春天,确实很不简单,它虽然叫做春天,但是它对于很多很多人来说,它绝对不只是春天而已,甚至他们说根本不像正常的春天。让我们都慢慢熬过去吧,这个季节,虽然四季流转,冬去之后春必然会来,因为这是必然趋势,不会更改。要的不是信心,而只是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