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是台湾著名电影人杨德昌的作品。杨大师我之前其实也没有耳闻,就像我看书很难记得书名和作者一样,我只是记得那里面要告诉我的某些内容,或者是我自己领悟到的某些内容。但他们说杨大师很有名,而且这片曾获得某年的法国金棕榈奖。所以在这里随意提示一下,让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追寻大师的踪迹。
这片电影讲的是一家人的故事,里面每个人都花了很重的笔墨来描写,所以这片里面的主角很多,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小舅子都是主角,所以这片长达3小时。虽然里面有句台词说到:看电影能让人的生命延长,因为在别人的人生里重过了不一样的人生。但有些人,看了这部电影,要把人的生命缩短,因为太多的无奈和沉重,让人觉得不堪重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让人压抑的电影,完全不似那些文艺青春喜剧片之类的让人爽心。
但是这里面的生活是如此之真实。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觉就是: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加法和减法。我不知道这个主题有没有人提议,但是我看到这部片名,一和一,垂直叠起来时加法,分开就是减法,我觉得我的总结语算是很独到的。
重点我来说一说里面爸爸和妈妈的关系,都是人到中年了,爸爸的事业遭遇到了瓶颈,在理想和生存之间挣扎,而妈妈,因为外婆的意外植物人事件,而让自己发现自己的生活简单到了毫无内容而让自己失望甚至绝望,茫茫然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而这时候焦头烂额的老公根本无法提供给自己任何帮助,他们选择了自我救赎。
爸爸救赎的方式是情感出口,他借着出差的机会见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他们在东京相遇,她还深爱着他,他被逼急了的时候也说:我除你以外再无爱过任何人。但是他已经有一个家,有十几岁的女儿和几岁的儿子,虽然他也很想和初恋从情感断裂的那个时期开始重续前缘,但是他知道:不可能重来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初恋情人伤心不辞而别,他难道不伤心?但是他已经没有办法回头。
爸爸在情感上他首先选择的是做加法,虽然最后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减法。我们每个人不可能背负太多情感前行,因为我们精力和能力实在有限,付出不了那么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美了这个,就委屈了那个。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如果保持现状伤害最小,那么为什么不保持现状?美好的一些东西,表面看来可行,尤其是10几年前的情感,真的捡起来,合适吗?还会像年少青春时光那么无暇和美妙吗?其实深想一下,就知道不可能了,不仅仅环境已早不是那个时候的环境,而且,经过多年沧桑,即使心中还存留着那时候的一颗纯真的心一部分,一点点的真情实意,然后,我们都不再是那个时候的我们了,人到中年,早已经满目疮痍,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当初。
而妈妈,在这个故事里有意想做成一道加法题,但是最后还是做成了减法。
她觉得自己生活简单得毫无意义,看似每天上下班忙忙碌碌,但是对自己植物人母亲陈述自己的所为的时候,竟然无话可说,她非常伤心痛苦,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意义所在。她跑到山上和尚庙里住下,悉心念佛,希望能从大师那里得到指引。数日过去,她发现,大师们传授给她的东西,日复一日,都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调调,原来,意义和深刻,这是这么难以获得。她回到山下,对老公说:其实,简单也没什么不好。她做这道加法题失败了。
生活本来可以很简单,如果将纷繁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之,会让我们感觉很轻松。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经历,更合适简单,其实也更向往简单。
而加法,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人也正在做,一个是儿子,他虽然只有8岁,但是因为爸爸告诉他:你可以把那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告诉别人,摄影就是一个好点子。他拍了很多稀奇古怪的角度的照片,为的就是发现那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些自己背后的东西。他的加法原则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是这个小孩,经历了很多不应该经历的感情,终究让人心疼,在他的爸爸妈妈都自顾不暇的时候,他在默默成长,所以他在片尾的时候说:看到那个刚出生还没有名字的小弟弟,我觉得我自己,也老了。
另外一个还在做加法是读高中的女儿,她无意之中做了一个爱情的替代品,在发现真相以后,痛哭失声。恋爱是每个人必然要走过的一道坎,而失败的恋情却是很多人成长所必须经历的门槛。对于她来说,这样非常时期的短命的恋爱,是幸之,亦或不幸?
里面还有一个小舅子,既不加又不减,所以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搞得一团糟,自己生不如死。
成长时期的孩子们需要多做加法,这样他们才能有效积累自己,慢慢强大并丰富起来,而成年以后的我们,应该学学多做做减法,将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压力负担甚至是欲望等减少再减少,这样才会更容易感觉到生活的轻松和愉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