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实用信息 |
分类: 医学咨询 |
(一)辨证的原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食疗亦是如此。《内经素经问 通评虚实论》中首先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著名的病理学观点。《内经》还提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
1
健康之人:阴平阳秘,气血调和,饮食起居正常。男子多宜滋补肝肾,女子常宜补气血。
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虚衰,内在阴阳多已呈现不平衡状态,宜食温热熟食物,忌食粘硬生冷食物。
体质偏寒的人: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蒜、桂元肉、低度酒等,少食生冷偏寒食物。
体质偏热的人:宜食寒凉性食物,如绿豆、西瓜、芹菜、梨等,少食辛燥温热食物。
体胖之人:食欲亢进,多痰湿,宜吃清淡化痰的食物,为能饱腹,可多吃些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笋子等。
体瘦的人:血亏津少,宜吃滋阴生津,若脾胃功能欠佳者,可常吃山药莲子粥等。
2
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属性来选择食物,才能调整阴阳,使之相对平衡,恢复健康。原则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滞者消之。常用的有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温法:姜、酒、羊肉、狗肉等。
清法:荸荠、生梨、生藕、香蕉、芹菜、西瓜等。
消法:麦芽、山楂、鸡内金、陈皮等。
补法:当归、人参等。
3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疗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明阳之所在,以平为问期。”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发生疾病,究其原因,皆由于阴阳失调之故。因此,食疗养生、治疗与康复手段,和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按摩、导引等一样,都将调理阴阳作为基本原则。《素问 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体质人忌食油腻;木火体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皮肤病、哮喘患者应忌食虾鱼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姜、葱、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之弊。又如食用助阳类蔬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4
脾虚食疗:脾阳虚(面色苍白、纳呆、腹泻、四肢乏力等),中医讲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最养脾。故可多食梗米、小豆、小麦、大豆、小米以养脾。
肾虚食疗:
①肾阳虚(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性功能减退等)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进行食补。
②肾阴虚(腰酸、燥热、盗汗、头晕、耳鸣等)可以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桑椹子进行食补。
(二)因时因地,进行食疗
饮食营养要适应环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素。《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提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之根本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不断变化,对人的机体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灵活选食。表明饮食营养要符合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春季,气候温暖,万物萌发,人们精神焕发,情绪高昂,宜吃疏泄清散食物,如: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脾胃受困,人体喜凉,宜吃清凉去暑少油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汤、荷叶粥等。
秋季,气候渐凉,天高气爽,霜露乍降,宜吃甘寒养阴生津食物,如:萝卜、藕粥、薏仁粥等。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封藏,寒邪侵入易伤胃,宜吃祛寒温里滋补食物,如:桂圆、大枣、牛肉、羊肉等。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水土气候差异很大。南方炎热,多雨,潮湿。北方严寒,少雨,干燥。因此,南方宜吃寒凉食物,北方宜吃温热食物。饮食营养要适应环境,因时、因地、因
人而异。
(三)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选择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也称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
气”“、五味”。
中医食疗很重视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胜来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四气 又称为四性,即寒、热、温、凉。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如严冬季节选用姜、葱、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
食物除“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中医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补须根据自身的体质、外界的气候、环境及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补。原则也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体质和证候偏热者,选寒性食品;偏寒者,选热性食品;平性的食品则皆可应用。常见食物的寒热分类如下。
(谷类食物:
温性的:面、酒曲、蚕豆、豆油、酒醋等。
平性的:糯米、粳米、黑豆、黄豆、豌豆、豇豆等。
凉性的:小米、荞麦、绿豆、豆腐、豆豉、豆浆等。
果类食物:
温性的:桂圆、荔枝、大枣、怡糖、砂糖、白糖、莲子、葡萄、
核桃、乌梅、木瓜、橄榄、栗子、李子、桔子、桃子、杏等。
平性的:苹果、枇杷、青梅等。
禽类食物:
温性的:鸡肉、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猫肉等。
平性的:猪肉、雁肉等。
凉性的:兔肉、鸭肉、鹅肉等。
鱼类食物:
温性的:鲫鱼、鲢鱼、鳝鱼、虾等。
平性的:鲤鱼、银鱼、乌贼鱼等。
凉性的:鳢鱼、鳗鱼、螃蟹、鳖、龟、蛤蜊、牡蛎等。
蔬菜类食物:
温性的:生姜、大葱、大蒜、韭菜、香菜、芥菜、辣椒等。
平性的:胡萝卜、山药、薤白、葫芦、南瓜、木耳等。
凉性的:苋菜、油菜、白菜、莴苣、黄瓜、竹笋、芹菜、萝卜、藕、芋头、茄子、西红柿、海带等。
乳蛋类食物:
温性的:羊奶。
平性的:牛奶、鸡蛋、蜂蜜等。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食物的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辛味食物:大多含有挥发油,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消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富含糖类,有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的作用。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但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含有有机酸,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有燥湿、清热泻实的作用。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含钠盐较多,有软坚散结,滋润潜降的作用。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但多食则血凝。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人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味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偏嗜,不过食、暴食,患病时以“热证寒治”“、寒证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饮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
前一篇:饥饿时少吃这些东西!
后一篇:吃豆腐的五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