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学记(2020.10.09-10.10):不要轻易“做自己”

(2020-10-14 22:17:56)
分类: 成长叙事

 

本周上学两天。

今天放学之后,华太太带她去游泳一个小时,锻炼加玩乐。回来的路上,她开心地说这次她口算测试是全班第三名,前两名是男生。挺好的,这也不枉她国庆八天假期里疯狂痴迷于口算练习。这是勤奋生发的花朵。当然,我也告诉她;除了适当的巩固之外,不要在已知、已会的事物上多费时间,要专攻自己薄弱的未知领域。昨天数学老师反馈了孩子们国庆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至少六选四,不少孩子都选择了完成六项。这是很好的自律。如果排除老师的统计失误,眺眺应该也是“全选”的孩子之一。

孩子没有假期综合征,这一点比大人强多了。

昨天回来的时候,她说她被选为国庆大合唱歌曲《小红花》的指挥,今天回来说《国歌》也需要她指挥。我告诉她班主任老师昨晚跟我说了,你只是指挥候选。她问什么是候选。我说就是你要好好努力,勤加练习,否则你就无法站在指挥台上。当然,不管能不能上指挥台,努力都需要认真。今天回来让她练习了几次,喜忧参半。表情管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不再是一副没心没肺、六亲不认的表情。《小红花》的指挥得不错,《国歌》指挥节奏偏快,还需要继续练习。这是音乐老师的意见。之前她说过最喜欢音乐老师,问她为什么?说是音乐老师最漂亮。看来,孩子还生活在以貌取人的单纯年代,无可厚非。无论是作为合唱者还是指挥者,希望她都能有一个满意的表现。

这两天,有阅读打卡群有家长反映打卡有难度,孩子压力大。我觉得,这与其实说是孩子压力大,倒不如说是对爸爸妈妈们的考验。有难度,说明在进步。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也在群里跟大家分享了我的建议,接下来全靠爸爸妈妈们斗智斗勇了。其中最重要的是,耐心。

今天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一则育儿视频,一个所谓的专家在那里侃侃而谈,大意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我对这样的侃侃而谈是不以为意的,甚至很多时候觉得这样的专家其实是在为家长和孩子们挖坑。讲得当然没错,但是仍旧只停留在价值观的层面,即只是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的价值判断,而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论。马克思说得没错: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让孩子做自己,当然是对的,但问题是:究竟什么或者怎样才是孩子自己?让孩子做自己,当然是对的,但也要知道:人是共性的,人除了做自己,还要“做别人”。让孩子做自己,当然是对的,但也要知道:怎么做?不能一味“做自己”,而忽略了一些“人之常情”的熏陶,忽略了一些“人之常理”的启迪,忽略了一些“人之常技”的训练。我其实很害怕有人说要做自己的,比如说我在学校里面对的大学生,因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什么是自己?所以,我在大学里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课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也是注明的德尔斐三大神谕之一。我也发现,身边不少所谓要“让孩子做自己”、“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家长,很多时候是把放纵当成了快乐,只要没有身体发肤之忧,就随便他们“快乐”疯玩。但是,游戏,是有特定内涵的。据说欧美的孩子小时候很喜欢玩智力桌游,我觉得那就是好的游戏——安静地动手、动脑。不要把放纵当做快乐,不要把低级快乐作为终身追求。

所以,如果你不告诉孩子什么是自己,不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作为人的自己,而一味怂恿孩子做自己,这其实是不负责任的。

今天是自己援疆十周年纪念日,借文章的最后,记一笔。原本打算今年暑假带她去新疆,作为上小学前的仪式之旅。遗憾未能成行。

 

202010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